返回第九十八章 战略缓冲  伊拉克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大国之间应保持距离。这就是战略缓冲区。。。。。《再谈中国解决朝核问題的军事手段》。

*********************************************************************

空战中预警机的作用开始显示出來。美军战机在预警飞机的指挥下。采用了递次进入战术。这种战术是由e-3a预警机每次指挥两个四机编队进入攻击区。每次两组。每场空战持续2-3分钟。战机使用麻雀导弹进行一次攻击。随即穿行战场与敌进行格斗。沒有机会或者进攻态势不利立刻加力爬升脱离。

由于战场空间有限。因此美国方面不派遣2组以上的飞机进入攻击区。超过2组飞机整个空域就会显得非常狭窄。不利于f-15战斗机充分发挥它的机动性能。而且在狭小空间内容易发生误伤自己人的情况。

对于苏联空军。仍然采用与上次类似的战斗方式。以米格-23进行中低空突破。而以米格-25和苏-15进行高空突刺式的攻击。以冲垮美国空军的阵型。不过这次这种战术已经不奏效了。美国空军的f-15战斗机占据了足够的高度。同时使用电子战系统强烈的干扰苏联的机载雷达。这使得米格-25和苏-15的雷达很难锁定美国飞机。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苏联战机只能继续逼近。在更近的距离内做攻击准备。于是美国空军战斗机的飞行员就在视距内使用“麻雀”导弹开火攻击。aim-7m空空导弹的性能要超过aa-7尖顶导弹。而f-15战斗机的an/apg-63雷达性能也比米格-23的更好。况且强烈的电子干扰还严重的阻碍了苏联战机的锁定和瞄准。这让空战迅速进入了一边倒的境地。美国的f-15战机发射的麻雀导弹陆续击中了苏联战机。连续在空中炸开的火球让苏军完整的突击阵型立刻被破开。而携带aim-9“响尾蛇”红外格斗导弹的f-15则直接冲进了苏军机群中开始与之格斗。

苏联战机迅速的发射了导弹。但是在密集的天空上很容易误伤自己的战机。结果很快就有一架米格飞机被自己人发射的aa-8“蚜虫”空空导弹击落。美国的f-15则在完成一次攻击后迅速拉高爬升。凭借良好的机动性能和强劲的发动机爬高甩掉苏联机群。至于高处苏联的米格-25。那是根本沒有胆量转过身來和f-15进行低速格斗。

美国战机分批次进入战区。每组战斗机就象是锋利的剔刀。一刀一刀的割下苏联空军的肉。每次突击就有一两架苏联战斗机被击落。然后又是一次攻击。再一次。在地面指挥下。苏联飞行员努力去和美国人空战。但是沒有效果。f-15迅速进入战区。凭借其优异的机动性能迅速进入攻击位置。攻击然后摆脱爬升。整个行动干净利索。丝毫不与敌人过度纠缠。

依次进入战区的苏联战斗机越來越多。但场面却越來越差。大量的苏联飞机反而使得飞行员怕开火误伤自己人。苏联飞行员的信心越來越弱。这场战斗简直就是贝卡谷地之战的翻版。苏联飞行员自身的努力根本无法抵挡战机性能的差距。他们只有努力争取击落几架美国飞机以挽回面子。

空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这段时间内。苏联空军有16架战斗机被击落。包括一架米格-25。12架米格-23战斗机和两架苏-15截击机。而美国方面只损失了一架f-15鹰式飞机。它在爬升时被苏联的米格飞机盯上。使用aa-7尖顶导弹击落。

同样aa-8“蚜虫”空空导弹原本也应该有战果。一架米格-23成功的锁定了f-15并发射了导弹。由于距离很近。未等美国飞机发射干扰弹导弹就击中了飞机的尾部。但aa-8空空导弹不愧是世界上最小的导弹。威力不够。尾部被炸碎了一半的双发f-15战斗机机凭借另一台发动机摇摇晃晃的飞回了凡城空军基地。使得苏联人的击落成为了泡影。

16比1。虽然比叙利亚在贝卡谷地上的0:82(这个数据现在仍然在争论。在双方的材料解密前。暂且我们就以这个数字为准吧。)要好上不少。但苏联空军的脸面仍然丢了个干净。。。苏联空军已经不是美国人的对手了。(本书首发于中文网。期待更多精彩。请登陆 。请支持作者。作者辛苦码字几个小时。大家只需每章几分钱。请看正版吧。多谢了。)

对于这个结果。苏联军方高官都恼恨不已。但是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维奇元帅却并沒有过度烦恼。因为他知道。空中历來是美国人的天下。从二战时期这一点就很明确了。苏联人的优势不在空中。而在地面上。那些“无敌”的f-15总不可能是核动力的吧。它也要加油和补充弹药。只要落到地上。苏联人有的是方法可以对付它。

还有一点。那就是德米特里?乌斯季诺维奇元帅心中还有期盼:苏联空军的新一代战斗机米格-29、米格-31和苏-27都已经投入了现役。虽然苏-27装备很少。基本还处在测试当中。但是已经显示出了丝毫不弱于f-15的强大战斗力。如果这场空战是米格-29和苏-27來打。尤其是配上新式的r-73红外格斗导弹。那么结果如何还不一定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