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附录 诗歌赏析  杏花如梦作梅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振翁先生”到底是谁,我没有查到资料,也就无从描述此诗的创作背景。从辞意上看,这首诗也只是优美绮丽的写景抒情,似乎也真人醉舞挥如意可以归入游仙诗的范畴,并无太多的政治和世局背景在里面。

诗意空灵曼妙,绮丽华美,如行云流水一般勾勒出想象中的仙境景象。

也有学者认为这幅字是代笔作品。

春日花飞满四邻

——那一片如诗如画的春色

春日花飞满四邻,不须酤酒漫醺醺。酡颜偏称西螺紫。纳入桃林佛顶云。

——行书《春日》诗轴

这首诗也出自傅山的一幅书法作品——行书《春日》诗轴。绢本,纵161厘米,横48.5厘米,山西省博物院藏。

这幅字的落款只有“山书”二字,这种落款被称为“穷款”。“穷款”是指书画家在他的作品上题款时仅仅只写下他的名字。在傅山的作品中,这样的书法往往带有浓重的商业意味,获赠书法的人可能和傅山没有太深厚的关系,作品也可以很方便地被转赠和出售。傅山晚年,随着名声的日益远播,慕名求字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使他产生了“畏人如畏虎”的感慨,这种穷款的书法作品也逐渐增加。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也是一首由颜色构成的诗。别忘了,傅山不仅是书法大家和医学大家,更是绘画高手,“字不如诗,诗不如画”,在傅山的诗作当中,以中药入诗很是常见,作为一个画家,以颜色入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酡颜是醉酒或羞怯时脸上微微的绯红色,西螺紫很可能指的是骨螺紫,是以骨螺科的贝类为原料制成的紫色颜料,在西方又被称为“帝王紫”。佛顶指佛头,相传佛的头发为青色,因此人们常常以“佛头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峦。

春天里的桃花随风飘飞到四邻的庭院,看到这么美好的颜色,还没有饮酒便有了熏熏的醉意。桃林衬着群山与白云,那如同腮边绯红的颜色配上青黛色的远山,是如此的相称,美如图画。

这如同王摩诘一般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浅粉色与深青黛色的搭配,永远都是中国传统配色中最鲜明美好的一笔。中国风的配色,有很多很多空灵曼妙的美好,藏在历史里,如同遗珠,静静闪耀着辉光。

三百年恩未敢谖

——磐桓志行,建侯不宁

漂泊秋风博一尊,乾坤何处可墙垣。八千里戍相思切,三百年恩未敢谖。汉鼎尚应兴白水,唐京亦许用花门。谗言离乱生轮死,不共盘桓痛老昆。

——《甲申避地过起八兄山房令儿眉限韵率意写尊垣谖门昆五字同右玄作》三首七律之一

这首诗的标题很长,意思是:甲申年避难在孙起八的家中,让傅眉限韵和右玄一起做诗,所限的韵一共五字,分别是尊、垣、谖、门、昆。

甲申,又是甲申,明朝的最后一年。国变之年,傅山写下了大量忧国怀思的诗篇,这组诗也是其中之一。

孙起八,名颖韩,字起八。其祖上孙继先为明隆庆年间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甲申国变之后,傅山在孙家寓居了一段时间。

在“八千里戍相思切”一句之后,原诗有注:风传鹿翁入燕,鹿翁实戍黔中。

鹿翁指的是吴甡。吴甡,字鹿友,晚号柴庵。他是明朝崇祯十五年的内阁次辅,在医学上也颇有成就。

吴的一生,仕途几起几落,天启七年因魏忠贤而罢官。崇祯十一年春,改任兵部左侍郎,因病未能赴任,“帝怒,落职闲住”。崇祯十六年奉命督师湖广,又因“越宿忽下诏责其逗留”被罢官,后被遣戍云贵。明亡后,吴甡隐居邑中二十六年,著作等身,《柴庵疏集》、《安危注》等入清后皆被列为禁书。

这句小注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吴甡之前被遣戍云贵,其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闻讯,驰书援救,崇祯帝不允。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五月,福王建立弘光政权,下旨赦还吴甡。民间便有传言说吴甡已经领兵攻入北京,但事实上并不是。当时福王想要重用吴甡,但被刘孔昭等所阻,吴甡此后便一直隐居。由此可以判断,此诗写于甲申年五月之后。

“八千里戍相思切,三百年恩未敢谖。”这一句说的就是吴甡从戍地云贵驱驰八千里北上收复京师,凭借的就是对故国的相思,从未有一刻遗忘过大明三百年的深恩,同时也表达了傅山对于重振大明河山的信心与期望。

原诗最后还有小注:先兄逝三年矣,予避地筮易,得屯,之初故用磐桓云。

“屯”指的是周易中的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由此可以看出,傅山占卜得出的是屯卦的初九变爻。无论是屯卦的卦辞还是变爻的卦辞,意思都是在说暂时不宜有所行动,要积蓄实力,要坚持正道,要以尊贵之身去团结百姓,获得民心,这样才有利于建侯立国。

国家变乱,局势不明,傅山不得不从筮卜中寻找未来的方向,坚定自己的内心。这个屯卦,对傅山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使他坚定了通过武装起义反清复明的信心,接下来的一两年,他散尽家财,各处联络义士,甚至亲自组织义兵,都是遵循这卦辞的指示,向着建侯复国的方向迈进。

将军明晦事何如

——红花满城的金陵,不是大明的南京

醉后参横旧晋墟,将军明晦事何如。吴歌子夜随人听,独自伤心《越绝书》。

昆山弦子水晶箫,花月春江浆漫摇。哀思萦回清客梦,大风伧耳倩谁撩。

——《听吴歌》二首

这首诗当写于傅山下江南时。文中也曾提到,傅山到达南京的时候,郑成功军事上失利,败走镇江。这首诗便隐晦地描述了傅山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担忧。诗中的将军指的是郑成功。

参星当空,我醉后不寐,在这晋朝都城的故地南京,担忧着将军的大业,不知是明是晦,结果如何。耳畔响起了子夜吴歌,任由人们聆听,唯独我在为吴越的兴亡而伤心。

昆山弦子与水晶箫的和鸣,粉饰着春江花月,泛舟水上的悠然,我却满怀哀思,难以入睡,期待有谁能用《大风歌》唤醒我的耳朵。

正如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听闻郑成功大举进攻南京,傅山怀着一腔热血南下,但到了南京,听到看到的又是清军大胜郑成功的消息,心中的悲愤苦闷可想而知,借古咏今,寄托忧思,便成就了这两首诗。

铮铮到耳带哀声

——将飞雪幻化成霜白的盔甲

铮铮到耳带哀声,喜杀田翁盼岁登。白眼一同云泪想,弥空素甲下天兵。

——《响雪》

漫天飘落的雪花落在地上,似乎铮铮有声,听在耳中仿佛带着深深的哀伤。但是种田人却因此欣喜若狂,因为瑞雪预兆着来年的好年景。对于这种世俗的观念,我以白眼示之,我宁可把雪花想象成云的眼泪,为这天下江山哀恸,又仿佛凭空降下了无数白衣白甲的天兵。

这是一首写雪的诗。

雪,本是古今中外诗人诗作中最最常见的意象,但傅山此诗,却写得颇为不俗。四句诗,四个场景,全无关联,但又连绵成章,合情合理。

第一句写雪不见雪,无声却有声,奇诡之中,带有一种震慑人心的音韵之美。第二句是个上帝视角的大全景,这种镜头的切换,很有些后现代诗的韵味。第三句又反观作者的内心,“白眼”二字,承上启下,由外而内,瞬间便把放出去的镜头收了回来。最后一句,则是肆意的想象,将白雪拟人成白衣白甲的天兵。

雨色云香镜里痕

——旧王孙奢靡的琉璃幻梦

冯夷峻骨漾玙璠,雨色云香镜里痕。绿舞红歌无处著,一尊白堕酹清魂。

——组诗《冷云斋冰灯诗》十五首之五,“冰灯成,即事成咏四绝句”之三

这组诗之前有傅山兄长傅庚的序:“冰灯诗,吾弟青主诗,纪冰灯也。弟生有寒骨,于世热闹事无问。春侧侧寒,辄立汾河冰上,指挥凌上凿千亩琉璃田,供斋中灯具。”这几句序言,说明了这组诗的缘起,也侧面说明了当时傅家的经济状况。“指挥凌上凿千亩琉璃田”,就算“千亩”是虚指,也要动用相当数量的打冰工人,而这样大的工程,只是为他的书斋提供照明而已,可见其豪奢。傅山还曾命人将碎冰散放在天井之中,夜赏其荧光,听其铮铮碎裂之声,颇为浪漫。

有学者认为,傅山出生时,傅家已经败落。但综合各处细碎史料,我却不这么认为,此诗便是一例。以冰灯作为书斋室内照明,几乎要每日更换,凿冰的成本不可谓不高,这么高的成本,仅仅为了傅山爱好,家底雄厚,可想而知。另有记载,傅山“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以黄精替代五谷作为日常饮食,也不是一般家境能承担的。但傅家的资产,应当主要以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为主,农民起义加改朝换代之后,傅家失去了旧王孙的社会地位,田产逐渐被零星侵占,才算真正败落下去。正因为家族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持傅山筹集大量资金资助反清义军,甚至亲自募集义兵。

傅庚就是傅仁的父亲,卒于崇祯十五年,因此这组诗应当创作于傅山年轻时。

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玙璠是两种美玉,白堕是北魏河东人刘白堕,擅长酿酒,后人常常以白堕指代酒。“白堕春醪”作为酒名,在我的游戏作品《仙剑奇侠传三外传问情篇》中也曾出现过。

“雨色云香镜里痕”一句,用来描述冰灯,将冰灯的奇幻与空灵,体现得淋漓尽致。

天涯行在梦魂之

——散尽家财依旧难挽国殇

天涯行在梦魂之,又见仇犹献岁时。买酒未愁囊里涩,典房才得旅中资。飞灰不奉先朝主,拜节因于老母迟。说甚寝兵遵月令,同袍失矣罢王师。

——《乙酉十一月次右玄》

这首诗写于乙酉年十一月,也就是顺治二年。“次右玄”的意思是和右玄的诗。右玄,就是陈右玄,陈谧。前面提到过,傅山、陈谧两人在顺治初年在一起积极从事反清复明活动。

这个阶段的傅山,依然对南明政权充满希望,依然寄希望于通过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也付出了几乎全部家产。有关这一点,文中也有相关描述。

南明皇帝远在天涯,却始终牵系着我的梦想与灵魂,又到了一年将尽的时分,我却依然在盂县漂泊。如今的我,囊中羞涩,连买酒都觉得窘迫,全靠着变卖房产才有财力支持我四处联络,筹划大业。我恨不能将此身化作飞灰,以昭示我心系大明,不事二主的忠心,但是因为奉养老母,我不得不苟活于世,不能追随故国于地下。说什么遵照月令而停息兵火啊,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的军队失利了而已。

行在,指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

最后这一句,很可能指的是顺治二年十月,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多铎灭李自成、福王,班师还京一事。

这首诗,是傅山羞耻心的集中体现,这种羞耻心,在历代爱国者身上都普遍存在。想要殉国,既不甘心,又没有立场,因为傅山并非明的官员,而只是一介生员,一介草民,若强要与国同殉,多少有些牵强。更何况傅山要以此有为之身,做有为之事,不能轻易赴死。但这“有为之事”又必须秘密进行,不能与天下人言说的,于是傅山只得以侍奉老母为理由,以“忠孝不能两全”去解释自己的行为,以博得表面上的内心安宁。

但在傅山的内心深处,那种挥之不去的羞耻心始终都在。尤其当反清复明大业每一次遇到挫折时,傅山的“同袍”们每一次撒手人寰时,那种深刻的羞耻心和厌世情绪,便会重新涌了上来。“吾辈有一毫逃死之心固害道,有一毫求死之心亦害道”,傅山的一生,始终被这种矛盾折磨着,没有片刻的安宁。

桃源直处忘情士

——书剑报国一黄冠

东海西昆未得过,秋风吹客上陀罗。陆离云粉凝晴雪,菡萏峦蕤演石波。一撮缁新书剑卷,九原封旧涕洟多。桃源直处忘情士,处士多情奈若何。

——《间关上陀罗山二首》之一

这首诗,也是写于甲申国变之年的,据考证,是在这一年的五到八月之间。从缁衣和秋风两词来看,应该接近八月,此时傅山已经或即将正式加入道门。

甲申年的三个时间节点,对傅山的心境影响甚为巨大: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殉国;五月,弘光政权建立;八月,正式入道,朱衣黄冠,立志反清复明。

纵观傅山甲申年间的诗作,三到五月之间,主基调是悲哀,五到八月之间,主基调是彷徨和厌世,到了八月之后,则坚定了反清之志,诗作中便隐隐带有杀伐之音。

这首诗,是傅山由太原返回忻州时,登陀罗山所作。

陀罗山以佛教经典命名,位于忻州城西北。山形挺秀,高出云表,巍峨磅礴,险峻异常,怪石嶙峋,悬崖欲坠,松柏繁茂,花草丛生。“陀罗孤松”被列为忻州古八景之首。

我没有机缘去领略东海和昆仑的盛景,只在这秋风中登上了陀罗山。色彩绚丽繁杂的山岩如同凝结的晴雪,形似菡萏的山峦草木茂盛,荡漾着石波。我身穿崭新的缁衣却怀着书剑报国的志向,九州大地已经失去了旧封,让人不由得伤心落泪。在这桃源深处我应该学会太上忘情,但是作为隐士我依然多情地怀恋故国,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情。

知属仁人不自由

——守节与妥协的矛盾心态

知属仁人不自由,病躯岂敢少淹留?民今病虐深红日,私念衰翁已白头。北阙五云纷出岫,南峤复剂遣高秋。此行若得生还里,汾水西岩老首邱。

——《与某令君》

这首诗,也曾出现在文章的情节中,是傅山在康熙十七年被迫应博学宏词科起行之前,写给戴梦熊的。令君的意思就是县令,和戴梦熊身份吻合。另有一说,说此诗为傅山下江南时所作。综合诗意,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

作为仁人志士,我不能逍遥自在,加上朝廷的催逼,我这病体又不能羁留在此,必须勉力上京。百姓处于苦难之中,犹如被烈日荼毒酷晒,但是我已经衰老不堪,也没能实现复明之志。北方的遗民纷纷出仕做官,南方深山中反清复明的义士也已经年迈。我此行若能生还故里,必定在汾水西岸山中隐居,了却残生,绝不仕清。

由于清政府的统治逐渐稳固,此时此刻的傅山,已经对反清复明的大业趋于失望,至少已经不再寄希望于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年迈的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操守,即使被迫入京,也和清廷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不会入朝为官,若有幸回乡,也将隐居山林。

鉴于戴梦熊的官员身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傅山也通过这首诗,向朝廷表明了自己不会再发起和参与大规模武装反清活动,从某些方面讲,也是一种妥协。

这是一首极为矛盾而凄凉的诗,对“敌人”的承诺和妥协,抱定必死的决心,感慨大业未成以及坚守气节的誓言,种种信息混杂在一处,完全再现了傅山当时惋惜、愤懑以及无奈的心境。

柳外明河河外烟

——垂柳如丝,无需问经纬

柳外明河河外烟,丝丝缕缕复绵绵。一机经纬无交格,组织幽人慧眼前。

——草书《柳外明河河外烟》诗轴

这又是一首来自于傅山书法的诗,藏于山西博物院。

清丽脱俗的写景诗,配上汪洋恣肆的行草,尽显山林清气,隐逸风骨。

明河畔垂柳如烟,丝丝缕缕的柳条绵绵密密。像是织机上没有相交的经纬,在隐士的慧眼前组织结构却如此分明。

这是一首充满镜头感的诗,首句是大远景,丝丝柔柳远远看去如雾如烟,次句镜头推至近景,丝丝缕缕十分分明。末两句是特写,以丝织物的组织结构做比喻,巧妙地写出了垂柳枝条垂而不交,轻盈如丝的曼妙姿态。

河山文物卷胡笳

——复明的基业,心灵的契合

河山文物卷胡笳,落落黄尘载五车。方外不娴新世界,眼中偏忍旧年家。乍惊白羽丹阳策,徐颌雕胡玉树花。诗咏十朋江万里,阁吾伧笔似枯槎。

——《晤言宁人先生还村途中叹息有诗》

这首诗,是康熙初年傅山写给顾炎武的。顾炎武酬答傅山,也做了两首七律,就是文中注释出现过的《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字宁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和傅山过从甚密,有关这一点,文中也有不少情节涉及。

这首诗应该写于康熙五年,根据张穆的《顾谱》记载,这一年春天,“顾炎武自山东游太原,秀水朱彝尊客晋藩署,过访顾于东郊,南海屈大均亦自关中来会”。这里所说的“东郊”指的就是傅山的松庄寓所,当时顾炎武住在傅山家中近一个月之久。

这段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顾炎武住在傅山家,天大亮了还未起床,傅山便呼叫他说:“汀茫久矣!”顾炎武刚醒来,乍然没弄懂傅山的话,一时怔住了,问傅山何意。傅山说:“子平日好谈古音,今何忽自昧?”顾炎武一想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原来古音“天”字读作“汀”声;“明”字读作“茫”声,“汀茫”就是“天亮”。

满清入主中原,山河大地,故国文化尽被摧残,淹没在一片胡笳声中。幸好还有你这样学富五车的志士风尘仆仆奔走四方,传播文化和思想。我已经是方外之人,无法适应这异族统治的新世界,可是却有缘结识了你,虽是新知,宛若旧交,似乎多年之前便已经熟识。我惊异于你羽扇翩翩,运筹帷幄的奇谋良策,又仔细品味你充满反清思想的诗文作品。你的诗歌所吟诵的都是如宋代王十朋、江万里一样的仁人志士,相比之下,我的诗则如同枯槎一样粗俗浅陋。

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以名节闻名于世。

江万里,名临,字子远,号古心,万里是其出仕后的用名。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国亡时毅然率一百多名家人投水殉国。

这一年,傅山六十一岁,已过耳顺之年,而顾炎武才五十出头,两个人志向相同,但心境已经有了区别。顾炎武依然是一腔热血,四处奔走,矢志抗清;而傅山却因为故友凋零,屡受挫折,转而倾向于向苏武一样,守节终生,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在文化与思想层面和清廷抗争。但是,顾炎武的昂扬斗志,依然激起了傅山的少年血,他如此热情的赞颂顾炎武,也是给精神上给予反清志士的一种支持。

冷浸幽人彻骨寒

——守节不辱的誓言

老来无事可相关,饭后支笻沙草间。野鸟一双红蓼外,垂杨影里看西山。

绿云绿雾绿珊珊,冷浸幽人彻骨寒。嚼雪滩头松桦下,一峰青插半天看。

——《无题二首》

这两首诗看似写景,实则抒情,看似抒情,实则咏志。关键在“嚼雪滩头”四个字上,这四个字,说的是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辱的典故。“一峰青插半天看”说得是傅山自己,傅山字青主,在诗文中经常用“青峰”指代自己。傅山在诗中以苏武自勉,重申身在满清,心怀大明,矢志不渝之意。

芒鞋拾级穿云鸟

——红花会潜藏的深山

石磴鸣筇戛磬微,松风轻拂菉琴徽。芒鞋拾级穿云鸟,一迳天西是崛围。

——《崛围石磴》

这首诗描写的是崛围山的石阶。

崛围山位于太原市区西北,阳曲县境内。“崛围红叶”是晋阳古八景之首。山上有建于唐贞元二年的多福寺,寺中有“傅青主读书处”的石碑。多福寺之畔,傅山曾构筑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后改名霜红庵,这便是傅山文集《霜红龛集》的来历。霜红的意思是“霜打红花”,“红花”指代清朝,“霜雪”指代反清势力,这一点文中也有所提及。

文中提到的土堂村,也在崛围山。

这首诗明白晓畅,描绘了作者拾级登山的感受与崛围山的景致。“芒鞋拾级穿云鸟”一句,是此诗最精妙的一笔,将人物、行为、风景、动态都描述得鲜活灵动。

满纸悲歌耳后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