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  美人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永隆二十二年, 皇太后千秋盛宴,太子谋反,帝震怒, 以令郢王世子平定叛乱。

昨夜里的大雨滂沱, 却也挡不住皇宫里的喊杀声震天。

勋贵世家多在宫中参加宫宴,留在家中的, 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孩便是说不上话的女眷,压根不顶事。

一直到早上,大雨初停,晨光微亮, 才有人敢派人出来打探消息。

只是整座京城已经被封锁, 寻常百姓怕惹事不敢上街,一队队身着铠甲,腰佩兵器的军士,在城中来来回回的巡视。

大街上商铺酒肆,都紧闭着大门, 哪怕是最繁华的大街都空无一人。

休整了一夜的锦衣卫,各个红着眼眶,却不停歇,冲进一户又一户的大门,搜捕抓人,一刻都不停歇。

锦衣卫这次跌足了跟头,太子造反这么大的事情, 不仅事先没收到一丁点消息。

居然还发生了内讧。

让太子挖了自家自以为铜墙铁壁的墙角。

活下来的锦衣卫都经过了一夜的厮杀, 稍事休整之后, 开始全城不停抓人。

太子造反, 牵扯甚广, 又不知道有多少颗人头落地。

皇宫里。

经过一夜的厮杀,太极殿前的玉阶,早已经被血水洗了一遍。

原本纤尘不染的广场前,随处可见的血迹,甚至还有未来得及收拾的断肢残臂。

北大营在赶到之后,收拾了谋反的残兵,更是打扫了战场。

昨天还鲜活的人,今日成了一具具不会说话的尸体。

昨日还在宫里的勋贵大臣,女眷命妇,如今都还在被集中看管在各处宫殿,毕竟太子造反牵扯的人这么多,这些勋贵里头,肯定也有。

一处宫殿,太医云集,比起别的凄风楚雨的惨淡场景,这里多了一分寂静。

沈绛浑身湿冷的坐在床榻边,昨夜大雨浇在身上,都及不得现在一分的冰冷。

她安静而死死地盯着床上躺着的人,连眨眼都不舍得。

仿佛只要她眼睛眨一下,面前的谢珣就会消失不见。

“灼灼,你先去换一身干净的衣裳吧。”一旁的沈殊音还是看不下去,上前劝说。

沈绛如石雕般,一动不动。

沈殊音眼底隐含着不忍,昨夜兵乱,她被傅柏林带到一处殿阁藏了起来,傅柏林叮嘱她,非他本人亲自前来,不要发出任何声音。

虽然沈殊音也担心沈绛安危,可她知道自己不会武功,出去反而是拖累。

终于到了天亮,沈殊音战战兢兢躲了一夜,不敢闭上眼睛。

外面的厮杀声渐渐小了下去,周围开始有士兵搜索的声音,就在她以为自己会被士兵搜出来的时候,傅柏林赶到。

他将自己带到这处宫殿,沈殊音一进来就四处搜寻沈绛的身影。

却处处没看见。

直到傅柏林与她解释:“世子殿下身中一箭,现在正在被太医们抢救,三姑娘正在陪着他。”

方才太医们终于离开内殿,到外面商讨世子殿下的病情。

沈殊音这才有了机会,进来看看沈绛。

瞧见沈绛身上的衣裳半干未干,外面随意裹着一件披风,沈殊音还是忍不住劝说了一句。

可是沈绛没有丝毫反应。

沈殊音不忍,又低声说:“灼灼,三公子会好起来的。”

终于这句话像是勾回了沈绛的魂魄,她僵直的脊背轻动了下,苍白而柔软的唇瓣,微动了下,发出极细极低哑的声音:“姐姐,我救不了他。”

她亲眼看见那一箭射入谢珣的身体里。

箭势凌厉,箭身没入,鲜血从伤口喷射而出,与雨水混融在这天地间。

那一刻,她以为自己要永远失去了他。

她奔过去,想要将他抱起来,可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她抱不动他。

大雨似要将这天地都淹没。

“灼灼,不会有事的,我方才听太医说,三公子的伤势已经稳定,他只是还没苏醒而已,”沈殊音见沈绛的语气如此迷茫,生怕她走岔了心思,赶紧小声安慰。

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郢王爷和王妃终于赶到。

原来昨晚兵祸起时,太后还强撑着一口气,生怕给皇上添乱。

谁知北大营勤王军来了,动乱被安定,又听闻太子在事败之后自杀,太后强撑的这一口,一下子泄了去。

整个人当即昏厥过去。

皇上都来不及收拾残局,赶紧召了太医救治太后。

郢王哪怕得知儿子身中一箭,负了重伤,可一边是亲娘一边是亲生儿子,两头一样的煎熬。

还是皇上听说谢珣受伤,趁着皇后稍微好点,赶紧让郢王夫妇赶过来。

毕竟郢王妃一直哭个不停,要是让太后再知道,谢珣受如此重伤,这就是在催太后的命。

一进了内殿,王妃望着躺在床上的谢珣,险些当场昏过去。

幸亏郢王伸手扶住她。

这一夜过来,哪怕是平日里金尊玉贵的王爷夫妇,身上都不免有几分狼狈。

“程婴,定然会没事的。”郢王爷怕王妃过分激动,赶紧安慰他。

王妃扑到床边哭了起来:“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他若是有三长两短,我便也不活了。程婴,你快睁开眼睛,看看阿娘。”

王妃伏身大哭,声音凄楚沙哑,叫人闻者落泪。

郢王爷此刻也忍不住别开头,偷偷抹了眼泪。

沈绛此刻反而冷静了下来,她低声道:“王妃,三公子的箭伤并未伤及要害。”

真正要命的,是他身上的蛊毒牵丝。

牵丝之毒,在他身上越来越克制不住。

昨晚那支箭,按照平日里来说,根本不会被谢珣放在眼中。可就是因为牵丝恰好在那时发作,引得他身形迟缓,避不开射来的箭羽。

郢王妃这才止住哭声,轻声道:“你呢,可有受伤?”

沈绛没想到王妃在此刻,还会关心她。

她自幼丧母,未曾享受过这般和风细雨的关怀,一时眼眶有些微涩,她轻轻摇头:“我并未受伤,多谢王妃关心。”

很快,外面再次响起脚步声。

“我要见殿下,”一个着急的声音响起。

郢王皱眉,走出去正欲呵斥:“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此吵吵嚷嚷。”

“卑职见过王爷。”任郁一瞧见郢王爷,着急道:“不知世子殿下可曾醒来,卑职有要事。告知。”

郢王爷皱眉:“世子昨夜受伤,一直不曾醒来。不管有什么事,你都暂且压下。”

任郁瞪大双眸,一脸又急又气,他双眼布满血丝,这一夜下来,他带兵杀敌,疲倦不堪,如今还不得歇息。

“王爷,此乃是十万火急之事。”任郁哑着声音说。

郢王爷无奈问道:“到底什么事情,你先与我说说,程婴到现在都还未苏醒,你便是再闹腾,他也没法替你决断。”

“昨夜卑职带五千御林军兄弟,誓死守卫皇城,殿下曾当众下令,封我为御林军统领。如今动乱平定,他们便要微臣交出御林军的兵权,这是哪里来的道理。”

任郁此刻眼眶越发红,兔死狗烹,这未免来的也太快了。

郢王也没想到,怔了半晌,这才问道:“是谁让你交出兵权的?”

“有个叫田冀的人,适才派人来通知卑职。”任郁说着,忍不住咬牙,“他们这是趁着殿下昏迷,趁火打劫。”

郢王皱眉,不由道:“这个田冀是何许人也?”

沈绛闻言,从内殿走了出来,方才她听了任郁的话,此刻道:“此人乃是禁军参将。”

“一个小小参将,竟敢将手伸到了御林军,岂不是笑话。”郢王皱眉。

他现在虽然并不过问朝堂之事,可是这个任郁既然是被谢珣昨晚点为御林军统领,可见他便是谢珣的人。

沈绛左右看了一眼,低声道:“王爷,任统领,还请过来一步说话。”

这附近有宫女和太监,说不准哪一个就成了告密者。

所以沈绛说话,格外小心。

三人到了僻静处,沈绛低声说:“此人我识得,先前端王在护国寺便刺杀,便是他赶到救援。当时说他是为了换防,才会正巧赶上。”

“但我与三公子都觉得,太子刺杀端王一事,乃是端王自导自演。”

任郁惊觉:“您的意思是说,此人乃是端王的人?”

这一下可是让任郁差点跳起来。

他咬着牙说:“若不是端王之事,太子岂会造反。如今太子事败,他倒是立即跳出来争权。老子昨天带着兄弟,誓死保卫圣上,如今让我交出兵权……”

“不干。”

任郁气得跳脚,只是察觉面前两位,实在不是自己能造次的。

倒是沈绛安慰说:“世子殿下能在危急时刻,如此相信任统领,任命你为御林军统领,可见他与你是同进退的。所以世子殿下醒来之前,你一定不能交出兵权。”

沈绛知道谢珣在这场动乱之中,势必要得到更多。

他们总是被牵着鼻子走,总是头顶着无法抵抗的权势。

所以三公子在扬州回京之后,便一直在改变,他参与朝政,他想要将他们的命运彻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任郁没想到她一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姑娘,居然说出的话,如此强势,能这般支持自己。

他当即道:“三姑娘放心,卑职定当不负殿下所托。”

郢王皱着眉头,不知在想什么,却又没有说话。

直到里面传来一声惊呼,还有欢喜的声音:“醒了,醒了。”

沈绛听到这声音,提着裙摆,也不顾礼仪,头也不回地跑了过去。

她到了床边,谢珣已经睁开眼睛,只是眼神有些茫然,在盯着周围的人看了一圈,将视线落在了沈绛身上,他嘴角上扬,露出一抹苍白笑意。

“阿绛。”他张了张嘴,终于在最后,笑着喊她的名字。

这会儿连郢王妃都让出位置,让沈绛轻扑到他的身边,她的脸颊贴着他的手臂,嘴唇颤抖,哽咽的想要说话,却怎么都说不出口。

谢珣伸手抚着她的乌发,轻柔至极,待他的手指触及她的脸颊,指尖擦拭掉她落下的泪。

他越是温柔,沈绛越是哭的厉害,最后她只哽咽说出三个字:“你醒了。”

他的每一次受伤,都让沈绛如坠深渊。

沈绛最怕的就是他从此一睡不醒。

谢珣抬起手臂,将她紧紧揽在怀中,让她在温热宽厚的怀抱中,找到安全感,不必再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

沈绛的哭声从压抑的沙哑,成了失声痛哭。

他的衣衫渐湿,心头仿佛被她的眼泪水浸泡着,又酸又软,只能不停的轻抚着她的鬓发,一遍遍安慰:“是我,让阿绛哭了。”

“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让阿绛哭的。”

*

谢珣醒来之后,他居然不顾着众人的劝阻,强撑着起身,亲自去见了皇上。

皇上在奉昭殿内,正与众大臣商议,该如何此次叛乱。

内阁的几位大臣都在呢。

就听大总管彭福海入内禀告,世子殿下来了。

待让谢珣入内之后,永隆帝亲自过来,将他扶了起来:“程婴,你刚受了重伤,怎么不好好养病,就过来了呢。”

“皇上令微臣平乱,如今内乱堪平,微臣理当前来复命。”

永隆帝满脸欣慰:“这次多亏了程婴你,方能如此迅速平定内乱。”

谢珣道:“此番平定内乱,非臣之功,头功当属御林军任郁将军。只是微臣有一事,要先跟皇上请罪。”

永隆帝一副懵懂不知的样子,温和道:“程婴有事,只管说便是。”

“昨日何崇先以清君侧之名,率部作乱,所以臣以皇上的龙佩为令,在众将士面前,革除何崇先统领一职,封任郁为新任御林军统领。此举实乃权宜之计,只为了在当时分化叛乱的军士,让他们迷途知返。”

“此事你处置甚妥。”永隆帝满意的说。

谢珣脸色苍白,忍不住扶了下胸口,那里是箭伤之处。

“陛下,不如让世子殿下先坐下来说吧。”内阁首辅顾敏敬见状,立即说道。

永隆帝叹了口气:“朕竟是糊涂了,来人,给程婴赐座。”

谢珣却轻退一步,朗声道:“陛下,任郁将军虽是权宜之计,才成了御林军统领。但他昨日率部力抗叛军,誓死护卫陛下和太后,此等功劳岂能抹杀。”

永隆帝脸色微变,他知谢珣是为了任郁的事情来的。

但他没想到谢珣居然当众说出,此时几位大臣都还在,显然也是一头雾水。

顾敏敬问道:“殿下此话何意?”

“我知一部分御林军因为何崇先等人的蛊惑,叛乱造反,可若是因此让禁军接管御林军,岂不是寒了昨夜誓死效忠陛下的那些御林军的心。”

谢珣此话一出,殿内众人微微变色。

顾敏敬立即站了起来,神色严肃道:“陛下,老臣以为殿下所言甚是,任郁本就是御林军的人,如今由他接管御林军,既能安抚那些叛乱将士,又能让效忠陛下的将士安心。如今大乱之下,一动不如一静。”

他知永隆帝也有私心,可是这个风雨漂泊的朝堂,再也禁不住那些私心了。

余下几人,见谢珣与顾敏敬都出列,也纷纷起身道:“请皇上三思。”

永隆帝脸色倒是没有不虞,反而格外温和:“程婴所言极是。”

“那便传朕旨意,正式升任任郁为御林军统领。”

几位大人都面面相觑,实不敢相信,原本铁血手腕,说一不二的永隆帝,居然会如此轻易就妥协。

这次太子谋反,看来对皇上的打击也是极大了。

一直到下午,宫里这些勋贵大臣还有女眷们,这才陆陆续续回家。

众人回到家中,都感觉是劫后余生,恨不能庆祝一番。

沈绛原本也是想在继续陪着谢珣,可是这毕竟是宫中,并非郢王府,她不宜多留下,便跟着沈殊音一并回了家中。

谁都不知,在众人陆续回家的时候,永隆帝亲自前往宫中的牢房,见了太子。

他望着太子,良久,都无话。

反倒是在造反失败,又自杀失败之后,太子有种尘埃落定的心灰意冷。

他见到永隆帝,不仅未跪拜求饶,反而有种坦荡荡的无畏。

“父皇,是来处置儿臣的?”太子开口问道。

永隆帝说不失望,那是不可能,他望着太子,问道:“你可后悔?”

“悔?”太子轻念着这个字,却仰天大笑:“我只恨未能当场斩杀谢昱瑾,他不死,实难消我心头之恨。”

永隆帝没想到他,事到如今,居然还敢如此大言不惭,当即怒喝道:“你乃中宫所出嫡子,朕对你是何等给予厚望,可是你毫无半分储君之像,容不得自己的兄弟。若是你登基,朕之子嗣,岂不是要被你屠戮殆尽。”

太子冷笑,却不语。

永隆帝似不想再提及这个问题,反而问道:“我只问你一句,卫楚岚之党羽何在?”

这个问题,似引起了太子的兴致,他饶有兴趣的隔着栏杆,望向永隆帝。

一父一子,一君一臣。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明明本该是最亲密的关系,如今却只能这般隔栏而望。

永隆帝方才让所有人都退下,此刻,这周围只有太子与他二人。

太子突然爬了起来,他周围只剩一身白衣,头上更是冠冕全除去,这是怕他用来自杀。

他隔着栏杆,望向永隆帝,低声问:“父皇,你怕吗?”

“说真的,我怕。”太子的声音轻而飘,似鬼魅。

他直勾勾看着永隆帝,小声说道:“卫楚岚的人刚找到我的时候,其实我是怕的。因为我在想,卫公死了都多少年,这些人居然还这么忠于他。若是这样的人再多一些,我们谢氏江山,岂不就危矣。”

“父皇,这多可怕呀。”

说完,太子哈哈大笑了起来,他一边笑一边说道:“多可怕,多可怕呀。”

他的声音里居然带着一丝唱腔,仿佛尚宝清就在他眼前。

咿咿呀呀唱着,带着他进入无忧无虑。

永隆帝阴沉的望着太子,看着他如癫如狂。

终于,太子停下了笑声,他再次望向皇帝:“当年您就是因为这样,才要杀了卫楚岚的吗?因为他太过惊才绝艳,因为他功高盖主,因为他……”

“住口。”永隆帝仿佛终于忍受不住般。

就如同昨晚宴会上,太子说出卫楚岚三个字的时候,他也如同这般失态。

太子居然真的住了口。

只是他目光诡异的望着永隆帝,突然伸手指过来:“你就是怕了。”

“你当然应该怕,卫楚岚的那些属下,可都在看着你呢,而且你都不知道他们的势力有多大,”太子一边看着永隆帝一边嬉笑:“你要小心啊,父皇。”

这场父子谈话,终究还是无疾而终。

*

“小姐,卓定回来了。”

沈绛回府之后,便痛痛快快睡了一觉,这一觉直从白天睡到黑夜,又从黑夜到了第二天的天明。

直到阿鸢实在担心,小声在纱帐外提醒。

沈绛这才睁开眼睛。

她恍惚了下,这才想起来,她将卓定派去寻大姐姐的嬷嬷。

很快,她起身换了衣裳,到外间与卓定见面。

卓定一路风尘仆仆,看起来是日夜兼程赶了回来的。

沈绛问道:“这一路上没遇到什么意外吧?”

卓定摇头:“在路上倒是没有,只是到了京城,险些进不来。”

京城因为这场大乱,城门紧闭,到处都在严查。幸亏卓定的文书都齐全,而且他是长平侯府的人,所以这才能进入城内。

沈绛这才问起正事,“你找到那位嬷嬷了吗?”

“我按照三小姐您给我的地址,去寻了。只是我到的时候,这位孙嬷嬷家门紧闭,我等了一日,都不见有人出入。这才问了周围的邻居,才听说,她家里已有半个月未有人出入了。”

沈绛眉头微皱,显然是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卓定继续说:“为了防止是对方发生意外,我还特地潜入府上。可是感觉她家中一切都如常,就好像只是出了个远门而已。”

“若是出了远门的话,为何邻居会不知?”

卓定想了下,解释说:“这位孙嬷嬷乃是多年之后落叶归根,因此与周围邻居也没什么交情往来。”

“我也问过邻居,他们离开之前并无异常,我想着会不会是出远门寻亲。”

沈绛虽也觉得此事怪异,却也只能暂且放下。

接下来的几日,整个京城都被大清洗了一遍。

但凡与太子有关的人,人人自危,生怕下一刻,屠刀便落在了自己头上。

就在此时,都察院的左都御史突然告老。

皇上自然是挽留,但是左都御史,几次上了乞休的折子。

最终皇上还是恩准,准许他告老还乡荣养。

若是平时的话,肯定有人会笑话老大人是活的老糊涂了,可是如今反倒有不少人羡慕。

左都御史的位置腾了出来,自然有人要上位。

没两日,皇上下旨,命郢王世子谢珣出任左都御史。

自此,二十二岁之龄的谢珣,成了自开朝以来,最为年轻且位高权重的左都御史。

这下不少人看清楚了老左都御史的意图,既然世子殿下上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又何必要强占着位置,岂不是惹人厌烦。

而谢珣从初入朝堂的七品推官,到正四品的佥都御史,后至左都御史。

短短两年间,一跃成为朝堂之上最为举重若轻的人物。

至于端王,他断了一条手臂,又被太子当众如此羞辱,更是被曝出是扬州流民案的幕后真凶,看起来早已是与大位无缘。

毕竟古往今来,哪里有断臂的帝王。

这帝位之争,争来争去,竟发现最有机会问鼎大宝的几位,居然都纷纷无缘。

太子造反,如今又遭皇上囚禁,虽说朝堂上也有大臣上书,称太子言行,乃是受人蛊惑,请皇上留他一条性命。

死罪纵然能逃过,活罪却是难免。

只怕太子这一生别想,再有一丝的自由。

好在皇帝儿子多,下面的六皇子、七皇子、九皇子都已成人。

特别是九皇子,他自幼被养在霍贵妃的宫中,与贵妃之子无疑。端王既然断绝了问鼎大宝的可能,端王一派倒不如干脆,转头支持九皇子谢时闵。

朝局动乱,几乎一夜之间,被彻底清洗了一遍。

反而是沈家,倒是因为沈作明在外领兵,置身事外。

虽说这段时间,北戎又频频骚扰边境,可是在边境上与这些蛮人,真刀真枪的干,倒是好过在朝堂上,这般腥风血雨。

只是沈殊音有些惋惜,她说:“本来还想着趁这次太后千秋,给你和三公子赐婚。谁知竟赶上太子造反。”

沈绛正欲宽慰沈殊音,就听她念叨:“太子也真是,造反居然要挑自己亲祖母的寿辰当日。这若是真的父子相残,岂不是……”

“别担心,反正以后日子还长着呢,”沈绛还是安慰道。

正说着,突然阿鸢进来,惊讶道:“小姐,宫里来人了。”

沈殊音先惊讶,随后惊喜:“宫里来人?该不会是赐婚的圣旨到了吧。”

沈绛:“……”

大姐姐这是多盼着自己嫁出去呀。

不过两人还是立即更衣,去往前厅。

沈绛瞧见一个并不算脸熟的太监,客气道:“大姑娘、三姑娘,皇上有令,请两位姑娘即刻进宫。”

“让我们进宫?”沈绛察觉此事不对劲。

太监依旧一副讨好的笑容:“还请两位姑娘随我一同入宫,以免让皇上等急了。”

沈殊音也觉得不对,突然道:“可是我父亲有了什么消息?”

边境的消息,第一时间都是传到宫里。

“奴才也不知究竟是何事,只知既是皇上召见,二位姑娘便该赶紧收拾收拾入宫吧。”这太监也不说什么事儿,只催促的紧。

毕竟是皇上召见,她们没有理由也不能拒绝入宫。

只是在前往宫里之前,沈绛找了个机会,对阿鸢说道:“去郢王府,找三公子。”

谢珣这两日终于回王府休息,沈绛昨日刚去看过。

阿鸢也知三公子在府里,她很机警的对沈绛点头。

一路上,姐妹两人忐忑不安,却又没什么机会说话,毕竟马车外头,就坐着赶车的太监。

待两人直接被带入奉昭殿。

这不是沈绛头一回来这里,却依旧有种不适的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