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知己知彼(求推荐收藏!)
“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金科场内,今日金榜才题名。”
“真是好对,晟仲吉言啊!”
家宴之上,游师雄和种师道啧啧称赞,兴致颇高。
作为同在张载门下学习的同窗,黄尚回到开封后,自然邀请了他们。
见面后,两人还不免埋怨上次的不告而别,黄尚却将他的奇遇选择性地告诉他们。
这也是为以后展现实力,埋下伏笔。
这个年代,文官都是骑马来去,懂得武艺的有不少。
他们压制的是武将的权力,倒不是武力本身,所以两人不以为意,还跃跃欲试,颇有切磋的意思。
在大佬辈出的宋朝,有时候能否高中状元,不仅仅是才华,还有时间和运气。
奇怪了,两人根本扯不到一块啊,这又是哪里来的恩怨?
到了这一代,终于到达巅峰。
黄尚并没有在同窗面前显摆的意思,微笑着绕过这个话题,开始打听同科有什么人物。
状元意味着第一。
种师道年纪还小,并未参加这次科举,游师雄却已通过解试,正要参加省试。
世家!
沈括,字存中。
但他知道,种师道郑重警告,说明韩忠彦对他确实很有意见。
不过记得后世对他的评价,是人品低劣,钻营之辈,见风使舵,王安石就极不待见沈括。
学问和人品无关,也不是因为历史上沈括就不是状元,而是一个人分心得太多,难免顾此失彼。
倒是忘了,还有这么一位同科。
宋徽宗的宰相,黄尚就知道蔡京,没办法,太臭名昭著了,根本没想起来韩忠彦。
黄尚回忆起这些,对于沈括就不太在意了。
许峰大踏步地走了进来:“姐,按照你的办法查到了,陈升之死,和当今宰相韩琦的长子韩忠彦有关系!”
能得到千年第一的称誉,确实当之无愧。
众所周知,世家在东汉兴起,到晋朝达到巅峰,隋唐开始衰败。
其中省试时,苏轼有机会力压众人,成为省元,但他却因为一个很滑稽的原因错过。
丧心病狂啊!
有些科,竞争对手弱一些,独占鳌头的难度就相对低一些。
但状元关系到文气的修炼。
黄尚心知肚明,他的学识有,但读书天赋再高,若论才华,跟苏轼还是比不了的。
而随着唐朝的覆灭,世家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游师雄也说出了几个名字,其中就有历史上的这一科状元,许将。
韩琦。
苏轼:???
黄尚如果单求官位,一个进士及第其实就够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博学善文,千古留名,宋朝大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水利,乃至医药、音乐、书画上都有建树,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最夸张的是,这一科后来做到宰相的,有整整九位。
与此同时。
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名气,却很厉害,二十七岁就中了状元,文武双全,后来做到了宰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