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一不小心推动了灭佛(求双倍月票!)
“父亲,我们还不去见他吗?”
年轻人裴仁基走入院中,看着自己的父亲一杯清茶,怡然自得,不禁有些着急。
“坐!”
裴定高放下茶杯,问道:“打听得怎么样了?”
“没错了,裴矩败赫哲,绝无虚假。”
裴仁基满是与有荣焉之色。
黄尚与赫哲一战,双方都有观战,已经将细节爆出,晋阳武者人尽皆知,正以更快的速度,传向天下。
当然是表面细节。
比如赫哲托大,使用了一柄破铜烂铁刀,被黄尚断去兵刃;
黄尚心中一动,笔下不停:“为谁看?”
他苦心积虑的联合之势,因为雁门关外两个人的对决,宣告破灭。
不错,对于河东裴氏这样顶尖世家而言,官职小就是生活艰苦。
正好轮回者其他方面还行,这毛笔字再加上古代篆书,是真的很少有人能写出来,所以还是要交给有文化的世家子。
曹惇道:“这谁也顶不住……邪王来了!”
“裴定高,裴仁基?”
其中一武,就是如今的北周武帝宇文邕。
他堂堂琅琊公,沦落到抄书匠。
不过一起工作是拉近关系的好时机,三人于一间屋内奋笔疾书,也闲聊起来。
裴定高在中眷房的同辈中排在第七位,听了这声称呼,心中顿时一定,不敢隐瞒:“来看看佛教僧人的情况。”
在一个城墙有十几丈高,神弓有两百石力道的架空世界,书院如果还是古代的正常结构,那简直是对不起新晋大宗师的身份。
但这不代表这座千古雄城容易攻破。
在裴定高想来,这位声名鹊起的家族后辈,肯定处于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应该在大宴宾客,接受恭维吧?
……
曹惇道:“看来是这样!”
裴仁基乐得为偶像出力,裴定高则苦笑着取笔。
当进攻洛阳受挫,进攻晋阳的军队更是连汾水都过不了时,宇文邕的双手,死死握成拳。
这位不同于高湛,十几岁开始就杀亲戚,他从十几岁开始就上位当傀儡,好不容易除去权臣,独揽朝政,立刻展现出可怕的治国手段,他的脸容轮廓凌厉逼人,又透出一股坚毅果敢的气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杀!!!”
现在成了同族子侄。
与此同时。
裴仁基眼中满是崇拜和兴奋:“父亲,我们去见他吧!”
“进攻!!!”
黄尚看着拜帖。
白笑啧啧嘴:“对了,话说这大boss提升速度有点猛啊,现在就击败大宗师了,等到原剧情开始时,还不得上天?”
同样,他也十分忌惮佛教的武林势力。
当然这并不怪他们,毕竟这个年代没有手机电话,消息流通的局限性太高,他又没有让老妇人特意留下信件,正是不希望这群同族人过早到来。
被一人一剑逼至退兵!
毕竟这位世家子流落在那民风淳朴的北齐,十多年无人问津,日子过得是十分艰苦的。
不是个人恩怨,不是皇帝看佛教不爽,而是佛教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不事生产,不纳税,要知道如今的北周,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竟然都是佛教徒,这些人之中,不是都信佛教,而有许多希望通过入佛教,来逃避兵役和税收。
此刻凑上去,态度可不好拿捏。
这是宇文邕所担心的。
黄尚又问:“何时回?”
他们两人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地位是比西眷房要高,原本来到晋阳,虽然还达不到屈尊纡贵的地步,却也代表着裴家的慰问和鼓励。
如果北周灭佛,那么僧人会不会往北齐涌入,反过来资助了敌人?
武者交锋,胜就是胜,败就是败。
……
为什么要灭佛?
“报!斛律光率三千精骑,于汾水之北破我军……”
古色古香中有着现代化的格局,确实很上档次。
如果那都没有,还活着作甚?
河东裴氏的人,可谓是姗姗来迟。
这同样是斛律羡最拿手的防御阵势。
此时他一边思索着分寸距离,一边随口问道:“裴矩如今在做什么?”
裴氏父子自然不可能看过,所以他们正在外面等候,那些真正看过的轮回者,则在忙前忙后,修建教室。
裴仁基摸了摸脑袋,奇怪地道:“裴矩开办了一家书院,正准备招收学生。”
“哼!”
宇文邕远远看着,面色无比沉凝。
裴定高道:“北虏退兵,有我无我,都是势在必行。”
裴定高并没有隐瞒,他正是受命于北周皇帝宇文邕,看看北齐的佛教情况。
这一战爆发在洛阳。
“咻!咻!”
至于什么宴请宾客,游山玩水,五石散熏香敷粉套装,只是基本生活保障而已。
现在白笑和曹惇就想有理有据。
尤其是这个世界,有静念禅院和慈航静斋,那两大白道圣地的存在。
两国战场。
因为如今天下还未统一,洛阳以南的襄阳、淮阳等重镇,都控制在南陈手中,而洛阳以西的潼关,又在北周手中。
人性往往就是如此,看到一群人都喜欢看一个女孩子唱跳打篮球,也会忍不住去打听她到底有什么好,了解了之后再去黑,就有理有据了。
如果能利用突厥,夹击北齐,直接侵吞北齐的土地,就不需要大动干戈了。
这两位是最有名的,还有不少次一等的。
三武灭佛。
黄尚才不信,除非这两位也看过《大唐双龙传》。
分工十分明确合理。
不远处,黑白无常二人组,白笑和曹惇正在吃瓜。
裴定高道:“为大周皇帝看。”
这两个突厥阵营的轮回者,当时被柳下惠放了鸽子,“失陷”在了晋阳。
“震惊,知名团队夜袭沦为舔狗,究竟是利益的驱使,还是利益的驱使,还是利益的驱使?”
裴仁基道:“就叫晋阳书院,裴矩是院长,据说要招收三百名学子,每月考核,第一批留下百人,为记名弟子,第二批三十人,为入室弟子,每年都是如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