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万蒙古铁骑毕竟都是精选入围的“死士”,与明军接战之后一个个死战不退,士兵们唯有一点遗憾:大雾之中,蒙古人擅长的弓箭不能尽情发挥作用。
而且具体接敌的蒙古勇士们发觉,这股明军现在也采取了昔日蒙古骑兵作战的老套路:战马驰近便是一阵弓弩,等到勇士们还手之刻,骑弩手已经退去。蒙古人唯有本能、被动地乱箭齐发,至于效果?浓雾中看不见,反正大队前推杀进时没见到多少明军人马尸体,看来射箭不瞄准便是人们所说的“无的放矢”!
啥人这么聪明?竟能造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绝妙成语?
不过,军情传到大元部队中军指挥之处,主帅五十八国公大为放心:明军既然纠缠死战,这说明花招并不多,正合心意!如此两翼铁骑才能顺利合围,看样子形成瓮中捉鳖的战势问题不大了。
远处号角悠扬,这更令五十八国公放心:穿插的卜颜帖木儿已经接近明军背后,现在该是收网的时刻了!
弯刀挥动,左右立时吹响了全体进军的号角,蒙古人开始陷入集体疯狂!浓雾之中,高声呐喊,催动坐骑扑将了上去,南蛮子!哪里走?
果然,死死纠缠的明军开始露出了败像,战局由双方胡射乱战开始演化为明军步步退守,抵抗虽然坚决,但国公明显感觉到:这是在困兽犹斗,再加一把劲儿,便可以演变为追击溃兵也!
可是,溃兵能溃到哪儿去?不远即是河流,莫非南人们还能再表演一回集体自杀?
五十八国公发出了总攻令!敢死队员们如同馋鬼经年不见腥肉,而前面就是烤熟了的肥嫩羔羊,大家冲啊!
大雾中,明军不再抵抗了,一下变成了满山遍野的溃逃。
战局发展全部符合五十八国公的预计,只是有一点略感遗憾:负责包抄的部下卜颜帖木儿没能及时堵住明军的退路,这一要怪明军溜号过于迅捷,二来也怨这漫天的浓雾,数十步远即分不清敌友,怎能防备见缝插针、一心逃窜的明军?
元军铁骑急切追击之间,突然两侧传来连连炮声!不好!这是明军的号炮,我军中伏!
大雾变得似浓似淡,一簇簇包围着追击中的元军,而那一簇簇浓雾中竟然飞出如雨乱箭,并且不时冲出一队队唬人的马刀、长枪,敢死队员们顿时心胆俱裂,如同听到了退军铜锣,集体掉转了马头。
后面的骑士不明白前方发生了什么,依旧催马前扑,这下元军阵势大乱,最可怕的情形发生了:骑兵之间的迎面冲撞、踩踏不断。
敢死队大乱之际,郭英的一千伏兵迅速地将元军一分为二,割裂成了两个混乱的骑兵大团,而那些刚才还在溃败的明军也突然有了组织,一个个掉转马头围捕向了刚才的围捕者。
猛将卜颜帖木儿最冤枉:竟然被不知什么东西绊倒了战马,一个倒栽葱之后顿觉天旋地转,等到清醒后才明白:自己已经成了明军的俘虏。
而明军主将郭英,此刻已经立马高处,指挥自己的铁骑对胡乱溃逃的蒙古人开始了猎手对待鹿群般的杀戮!最后清点战果,这一小小战场,竟然收获人头数千之多!
前敌主将常遇春何在?他并没有“隔岸观火”,而是汇同徐达主力,趁大战之际将大军开到了通州城!
这就是大明北伐军出动以来,第一次遭遇到的、也能算次像样作战的战役——史称通州之战。
28
公元1368年7月27日,徐达帅北伐大军占领了通州。
这里距大都近在咫尺,大军已经不是朝发夕至的问题了,而是抬腿即到,换句话说,大明军已经兵临元朝首都城下!
但是,对于立即乘胜进军元大都,徐达却不能不谨慎:一来将士们经过长途行军作战,亟需休整;二来这毕竟是面对的元廷京师,高城坚垒不说,据报仍有十余万元军精锐在固守大都,徐达作为一军统帅,不能不预先作出一个详尽周密的作战计划。
据史载:北伐大军统帅徐达命令全军:“各卫立栅挑堑以待战”,这证明了攻占了通州的徐达面对元大都是准备血战的,前面毕竟有十万蒙古铁骑,大元皇室不可能毫无作为,作为一军统帅,理应做好出现最坏局面的打算:在大都城外与困兽般的蒙古铁骑进行血腥野战。
因此,徐达仅仅是于攻占通州的当日,向大都派出了侦察游骑。奇怪的是,明军的侦察员一直奔驰到了大都城下,却见这大元京师的城墙之上如同不设防一般——“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有伏兵而回。”
这种非正常情形的确把战场老油条徐达给忽悠住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在元兵军情不明,怎能贸然进兵?
就这样,大明军阴差阳错在通州等了三天,却并没有等来元军铁骑前来迎战,徐达只好“被迫”向元大都进军:八月初二,北伐大军终于“分兵为左中右三路”向大都挺进。
五十余里的向大都进军途中,据史载,仅仅遇到了一股元兵。
徐达传令勇将尹坚冲阵,这尹坚也是大有常遇春战场之风!出马即“两手擒两元将,皆金虎符,衔刃于口而弛,元兵莫敢近”(佩“金虎符”的元将应为统领万骑的高级将领“万户”) 。
但是,北伐军在通州耽搁了三天,这不能不说是明军主帅徐达的一个重大决策失误!若迅速进兵围了元大都再坦然休整,说不定将会给明朝省下了今后多次北伐的巨额军费,更不用说无数将士的生命。
话又说回来,若一旦把元顺帝兜在了网里,也难说蒙古人不来个真正的“困兽犹斗”,北伐大军聚集于坚城之下,那太原的王保保必然会有所举动,到时也难说利弊。
综合判断:元顺帝誓死抵抗的情形不大容易出现,还是献城投降的可能性居多,因为从性格上讲,这个元顺帝绝对不是一个有血性的蒙古汉子。
可惜历史不能任由后人假设,若假设成立,估计史书中便不会出现“北元”这个蒙古残留政权名称了。
大都的元顺帝现在何处?就在徐达攻占通州的第二天黎明,他还在正儿八经的上朝,具体地点端明殿,朝会主题:当然是为了决定大元政权面对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将如何进退或固守。
这大概是元朝在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次朝会!
与会者不光有大元政权的文武百官、太子,连顺帝的三宫六院所有后妃都聚集在了朝堂。由此可以判断:元顺帝其实已经有了主见,这次紧急朝会不过是来安排后事,不然,让自己的家人来朝堂掺和干嘛?
还是前文那点遗憾:若是现在徐达立马于大都城外,这次朝会能商议出什么结果来?
29
原来,元顺帝在得知通州之战明军得手之后,虽惶恐异常,还是在第一时间便决定了自己的行止:三十六计走为上!而且要立即实施整个元廷的撤退行动,稍一迟疑,等徐达到了大都城下,那时就是想走也不可能了。
但是,一国之君,未临阵便望风而逃,这多少有点面子上挂不住,再就是,满朝的文武百官能支持自己的保命举动么?若是得不到群臣支持,自己一个孤家寡人能逃到哪儿去?
所以,大都最后的朝会乃是顺帝的思想工作动员会——是动员大元群臣悍将如何能齐心协力保护他皇上的利益的会议,除了伴驾逃命者之外,还需要一部分忠臣将士留守大都,给皇帝战斗出来宝贵的“北狩”时间。
不然,那徐达轻骑尾追怎么办?伟大的蒙古帝国岂不就真正烟消云散,再也没有回到中原的可能了么?
所以,为了帝国的千载万世大业,一些大元忠臣做出些牺牲是绝对必要的。
至于必然会遭到一些大臣反对?元顺帝对此也早有思想准备:国难见忠臣,若是大家都支持皇帝避战北逃?那这个大元才是真正没有了希望!
果然,朝会伊始,当元顺帝羞答答提出自己与太子、后妃们北狩上都之后,朝堂立即群臣大哗!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廝等率先表态:“我主在此国家危亡之际,理应激励将士固守京城,坚持到山西、漠北等勤王义军来到,大都之围自然可解,此大元存亡之秋,怎可如此轻率丢弃国家根本之地?”
不但文臣武将力劝顺帝坚守大都,就连宦官伯颜不花也叩首进谏:“陛下无论如何也要决心固守京都,臣等愿意募集兵民,出城作战。”
顺帝不由哀叹:“什么国家根本之地?京都这几年安稳了几天?先是孛罗犯驾,后是扩廓构乱,京都守备空虚已久,怎么能守得住?”
伯颜不花伏地大哭:“今日天下乃是当初世祖打下的天下,陛下怎能就此弃去?为了地下先皇列祖也要据城死守啊!”
顺帝还是摇头叹息:“愚忠害主啊!你们还是读书太少,不记得南宋时徽、钦二宗的命运?朕怎能沦为被俘国君?朕意已决,毋庸多言!”
伯颜不花再三泣谏,群臣情绪激荡,顺帝见无法说服这些花岗岩般的脑袋,一狠心拂袖还宫。
黄昏,顺帝单独召已经八十三岁的淮王帖木儿不花,以及丞相庆童进入大内,直截了当下旨: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庆童为辅。——这是无论如何也要走人了!
帖木儿不花、庆童两人见圣命已决,也确实不好再劝谏什么:此时若再多说废话,分明就是在表示自己贪生怕死,不敢留守京都。遂无语受命于这危难之间,跌跌撞撞奔出宫门。
顺帝呢?这次没有敢等到天亮,夜半更时分,悄悄开了建德门,带着后妃以及太子全家仓惶北去了。
皇帝半夜溜走,主力护驾北去,这绝大“号外”迅速传遍了大都,全城留守将士闻此新闻,谁还能再有誓死守城的战意?于是,立马全城混乱,淮王帖木儿不花这位老“监国”顿时无国可监了。
眼下就等着一件事:等待明军到来,那时再由各人自行决定是秉忠殉国还是改换门庭。
30
公元1368年8月2日,一个令汉人扬眉吐气的时刻到了!徐达指挥大军来到了元大都,军至齐化门,将士们谁还犹豫片刻?人人动手,取土填壕,聚土登城,就此,元大都轻易而下。
没多少像样的抵抗,更没有爆发元顺帝预料中的巷战,早就准备投降者且不必说,就连大元朝的铁杆忠臣们也放弃了抵抗,徐达亲登齐化门城楼,活捉了正在“监国”的大元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必失朴、赛不、右丞相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人,当场询问这些战俘的态度:归降免死,并且给予出路,立新功者还可以得到新政权的信任重用。
要说这几位也着实令人佩服:面对屠刀临头,却个个视死如归,宁可掉脑袋也要坚决效忠大元皇室!徐达劝解无效,只得下令:那就都砍了吧!
就连曾在端明殿慷慨激昂的宦官伯颜不花也表现的像个“爷们儿”,毫不犹豫自尽于宫内。
但是,真正的皇家宗室就没有这种勇气了,明军捕获了宣府、镇南、威顺等诸王子六人,王子们态度温顺,享受到了徐达的格外优待:仅仅没收了玉印两颗、成宗玉玺一枚,查封了大元公物:府库图籍等,派兵守住了故宫殿门,元朝所有宫人妃主等,皆得到了严密保护,严令士卒们不得侵犯施暴。
为了彻底肃清蒙古政权留在大都的零星残余,使大都民心迅速得到安定,徐达张榜公示:“凡元朝大小诸臣,皆令送告身于官署民籍中,违者有罚。”
相反,多数元廷的汉人官吏却信不过自己的胞泽,元翰林待制黄殷仕准备投井自尽,忠心的仆人死命阻拦,这黄翰林点头答允:“好了,死不成就活着,不过,这满脸羞愧怎么解决?干脆,你弄坛子老酒来,我来个借酒遮羞,醉后方敢出门见人。”
仆人是个实在人,当真去市场给黄翰林买来了一坛老酒,但回到家中却发现:黄殷仕已经早就跳井毙命多时了。
这大概是做汉奸人们的通病,最怕的就是受到同族人的清算惩罚,元廷左丞丁敬可、总管郭允中等也是自杀谢罪天下,当然,也可能是誓死效忠于异族,天下一家么。
这是自五代十国以来真正的光复!元大都,终于回到了汉人的手中。
就此,朱元璋首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徐达一边派遣将领赴应天献捷,一边令薛显、傅友德、曹良臣、顾时等率兵北出,除了守住古北诸隘口之外,当然还有一个目的:追歼元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