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王宝儿发财(上)  崔老道传奇:三探无底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王宝儿到底是个孩子,架不住崔老道连蒙带唬,就把骑黑驴的老客找他借猫取宝一事说了。

常言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看王宝儿叫不出窦占龙的名字,崔老道一听可就明白了,骑黑驴的老客不是旁人,正是憋宝的窦占龙。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提起窦占龙那还了得?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字号,耳朵里早就灌满了,也打过一两次交道。久闻此人广有分身,旁人看不上的破东烂西,在他眼中却可以勾取天灵地宝,这么多年取宝无数,哪一件不是价值连城,说他是财神爷降世也不为过。崔老道贪心一起,什么也顾不上了,对王宝儿说:“憋宝的可没一个好东西,只会说大话使小钱,恨不能空手套白狼。我来问你,十字路口的门楼子是给他立的吗?”

王宝儿摇头道:“不是,那是一座荒宅的门楼子。”

崔老道又问:“门楼子上的玉鼠是他养的吗?”

王宝儿说:“憋宝的告诉我,玉鼠乃天上灵气入地为宝。”

崔老道说:“我再问你,灵猫是不是他捡来的?”

王宝儿又摇了摇头,这只癞猫是自己从小捡来的。崔老道一拍大腿说:“对啊,灵猫、玉鼠、门楼子没一件是他的,凭什么吐口唾沫粘家雀分你一半的富贵?依贫道所见,你既得了灵猫,玉鼠就该是你的,与旁人何干?”

王宝儿让崔老道一问二问连三问,问了个哑口无言,有道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王宝儿本来耳朵根子就软,孤苦伶仃一个小孩子,不识文不断字,没什么主见,此时让崔老道一撺掇,心说:对呀,憋宝的一不出钱二不出力,凭什么分走一半好处?

崔老道见王宝儿站在当场苶呆呆发愣,就知道有门儿,于是接着说:“并非贫道多事,只因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骑驴憋宝的名叫窦占龙,此人腰缠万贯,富可敌国,金胳膊、银大腿、翡翠的脑袋,却来诓一个涉世未深的半大孩子,贫道岂能袖手旁观?不如来个先下手为强,咱们今夜晚间去抓玉鼠,有贫道在旁护持,可保万无一失。得了宝我分文不取、毫厘不要,只替祖师爷讨几个香火钱便可。”

几句话说得王宝儿心中一动,转念一想,自己已经和那骑黑驴的老客约定了,食言而肥可不够意思,便问崔老道这该怎么办。崔老道眼珠子一转:“这个宝理应是你的,正所谓让理不让人。帮理不帮亲。咱冲着理说话,与那骑黑驴的何干?再者说了,你若真过意不去,大不了等有钱了,再买匹高头大马送给他,让他回家配骡子去。”

王宝儿一听确实是这个道理,而且崔老道可比骑黑驴的面善、心眼儿又好,说的话句句中听,赶紧一揖到地:“事成之后,我王宝儿绝不会亏待道长。”

崔老道暗暗得意:怪不得一大早上起来眼皮子就跳,原来让我遇上了这等好事,借窦占龙之法取宝发财,一不出钱二不出力,这才叫真正的坐享其成。当下和王宝儿说定了,天黑之后在银子窝路口碰头,死约会,不见不散。

当天半夜,一长一短两条黑影蹿至银子窝路口。前边是王宝儿,怀中抱着那只癞猫,后边一瘸一拐的是崔老道,身背宝剑,手持拂尘,既然来护法,架势可得摆足了。两人如同做贼的,蹑手蹑脚贴着墙根儿走,只恐被人瞅见。因为那个年头没有穷人说理的地方,万一让人撞破此事,往官面儿上一报,县太老爷准得把玉鼠收了去,献到皇上驾前,升官发财换纱帽,谁管一个算卦的瘸老道和一个捡秫秸秆儿的穷孩子的死活?

二人偷偷摸摸来到门楼子下边,崔老道让王宝儿将癞猫放到地上,躲在暗处窥觑。月光下边细看,王宝儿的猫长得真叫一个寒碜,又瘦又小,身长不过一尺,毛色说白不白、说黄不黄,全身的癞疮,从来也不会叫,而且还懒,往门楼子下边一趴,动都懒得动。不过崔老道心知肚明,窦占龙目识百宝,绝不会看走眼,此猫必有异处。

夜近子时,天上月明星稀,四周围除了王宝儿和崔老道一个人也没有。门楼子上忽然白光一闪,二人揉了揉眼定睛观瞧,但见一只巴掌大小的耗子,全身通透如玉,腹中肝花五脏悉数可见,瞪着两只碧绿的小眼珠儿,正在门楼子的檐顶上望月,真乃世间难得的异宝。崔老道和王宝儿看得张大了嘴,再也合不拢。

正当此时,王宝儿的猫叫了一声,循声望去,癞猫身上的癞疮纷纷脱落,掉了一层皮似的,哪还是之前的癞猫,鼻尖和四爪雪白,通体皆黑,双眼在月光下直泛金光,正所谓“四足踏雪不为奇,踏雪寻梅世所稀”!没等二人回过神来,踏雪寻梅金丝猫已飞身蹿上了门楼子。上边那只玉鼠着实吃了一惊,吓得从檐顶上掉了下来,落地摔了一个四分五裂。再看门楼子上的踏雪寻梅金丝猫,没捉到玉鼠,望了望天上的明月,竟不回顾,一路蹿房越脊而去,转眼不见了踪迹。

这一切只不过发生在眨眼之间,等崔老道和王宝儿明白过来,不但黑猫跑了,摔碎的玉鼠也已不见。二人你瞧瞧我,我看看你,均是作声不得。

一场竹篮打水,王宝儿还没回过味儿来,憋宝的窦占龙就到了。原来他回去之后一直觉得心里不踏实,自己不守在门楼子底下不放心,因此半夜骑上黑驴来到银子窝。他见崔老道和王宝儿在门楼子下边发呆,立时有不祥之感,翻身下驴奔将过来,一把薅住王宝儿的脖领子,问道:“你这大半夜跑这儿来干什么?”王宝儿不知如何理会,伸手一指崔老道:“是崔道长让我来的……”窦占龙抬头一看门楼子上空空如也,又看了一眼旁边的崔老道,才知是这个扫帚星作梗。他用力把王宝儿推了个四仰八叉,咬牙切齿地对崔老道说:“玉鼠可不是这么个拿法,非要等到明天月圆之际,让它吸够了天精地华,还得提前铺好猩红毡,四周撒上五谷杂粮,那时再让灵猫出来。玉鼠受到惊吓,掉下来是活的最好,哪怕不是活的,落在毡子上至少是囫囵个儿的,那也是无价之宝。如今倒好,摔了个四分五裂遁入土中,等闲放过了一场大富贵!”

窦占龙越说越气,点指崔老道的鼻子怒骂:“仨鼻子眼儿多出一口气的玩意儿,天雷击顶、五马分尸的牛鼻子老道,干出这等没皮没脸没王法的勾当,你拿什么赔我的玉鼠?”

崔老道以前见过窦占龙,只不过没什么交情。他心知自己理亏,却仍嘴硬,来了个亏理不亏嘴,将手中拂尘一摆,慢条斯理地说道:“玉鼠乃天灵地宝,怎么就成你的了?你招呼它,它跟你走吗?我放了它这叫替天行道,何错之有?”

窦占龙怒不可遏,两只眼几乎冒出火来:“呸!少说风凉话,不是你起了贪念,擅取此宝,玉鼠怎会遁去?你不撒泡尿照照你那德行,长没长发财的脑袋?凭什么打天灵地宝的主意?”

崔老道面子上不恼,依然强词夺理:“贫道怕你因财失德,遭了报应天地不容,故此放走玉鼠。”

窦占龙见崔老道不仅嘴硬,还一脸的大义凛然,当真可恨透顶,气得他额头上绷起三条无情筋,止不住越骂越难听,调门儿一声高似一声。

崔老道却反其道而行之,凭着脸皮厚,摇头晃脑,不紧不慢,这可比什么都气人。他也看出来了,他越不着急,窦占龙就越是暴跳如雷。你有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随你怎么骂,我就是不生气,你能奈我何?

窦占龙让崔老道气得脸红脖子粗,手脚直打哆嗦,本来心里就窝火,又遇上个蒸不熟煮不烂的二皮脸,加之他这气性也忒大了点儿,一时急火攻心,忽觉眼前发黑,嗓子眼儿发甜,咽一下没咽下去,咽两下没咽下去,“噗”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随即扑倒在地,居然让崔老道活活气死了!王宝儿坐在地上不敢近前,崔老道俯身探了探鼻息,窦占龙魂魄出窍,已然死绝,搬来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也活转不得了。

<h2>4</h2>

崔老道眼见出了人命官司,这他可打不起,尤其是那个年月,老百姓常说“衙门口儿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打的不是官司是银子,何况他还不占理。这要是被官面儿上拿住,又没钱上下打点,免不了先打后问,不用四十大板、八十大板,三板打下去就能要了他的命。他吓得有烧饼也没嘴吃了,直抖搂手,转头对旁边吓蒙了的王宝儿说:“你瞧见了,他是暴毙而亡,我一个手指头也没动他。方才贫道掐指一算,玉鼠虽好,却不是你王宝儿之财,你也不可强求,等到该你发财之时,贫道再来相助,青山不倒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说罢拖着瘸腿,一颠一颠地逃了。

王宝儿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一个人在原地发呆,心说:癞猫没了,玉鼠碎了,窦占龙死了,崔老道跑了,我怎么办?亏得他从小讨饭见惯了人情世故,脑子也灵,前思后想琢磨出一个主意。天还没亮,他就跑去找地保,说自己一大早出去捡秫秸秆儿,见到路口死了个人。地保跟王宝儿出来,见到门楼子底下的尸首,让他在这儿看好了,死尸不离寸地,自己赶紧前去报官。按说这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可那个年头兵荒马乱,天津城中的“倒卧”太多了。窦占龙又是外来的,在本地一无亲二无故,等了几日也没有苦主鸣冤。所谓民不举官不究,官府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叫来抬埋队的人,用草席子卷了尸首扔到乱葬坑,就这么对付过去了。

王宝儿空做了一场发财梦,又不见了相依为命的癞猫,心里怎么别扭放一边,想要吃饭还得出城捡秫秸秆儿,送到水铺挣几个钱糊口。可是过了不到半年,赶上局势动荡,街面儿上兵荒马乱、枪子儿乱飞。老百姓能跑的全跑了,商家铺户关门的关门、上板的上板,生意是没人做了,开水铺的两兄弟也去外乡避祸,一走就再没回来。这么一闹,王宝儿的生计又断了弦,只得重操旧业,收拾了一套竹竿砂锅,接着拉竿要饭,又过起了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顺隆水铺关了张,等到战乱过后,仍没人愿意接这个买卖,因为开水铺太辛苦,日复一日起五更爬半夜,赚钱不多受累不少。王宝儿不怕吃苦受累,有心把水铺的买卖接下来。毕竟在水铺打了这么久下手,怎么生火、怎么烧水,看也看会了,开水卖多少钱、凉水卖多少钱,是论壶算还是按舀来,心里全有数儿。除此之外,那些挑大河送水的、捡秫秸竿儿的他也认识。有道是生行莫入、熟行莫出,真要是把铺子接过来,有了这份买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心里也高兴,总比拉竿要饭强上百倍。无奈有心无力,掏不出本钱。王宝儿日思夜想如何接下这份买卖。一日在家中睡觉,狂风呼啸,他冷得瑟瑟发抖之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头顶三片瓦,脚下一块地”的祖产。他一咬牙把家里的破屋子卖了,那间破屋子值不了仨瓜俩枣,好歹有份地契,多多少少凑些本钱,兑下了顺隆水铺。他抱上铺盖卷住进水铺,门口的木头牌子换了一块,改为“王宝水铺”。择良辰选吉日,重打锣鼓另开张,还特地买回一挂鞭炮几个二踢脚,噼里啪啦一通乱响,算是开张大吉。从此起早贪黑、忙前忙后,不敢有半点儿懈怠,一心经营这份朝思暮想的营生。

有道是“卷旗容易,扯平了难”。兵荒马乱的年月,这水铺又关张多时,老百姓早习惯上别处打水了,要把“顺隆水铺”重整旗鼓谈何容易。买卖大不如前,几乎入不敷出,做买卖将本图利,这样下去维持不了多久。这一天晌午,王宝儿坐在水铺中发愁,却见崔老道找上门来。崔老道见了王宝儿,口诵一声道号:“无量天尊,听说财主爷接了水铺的买卖,不用再去捡秫秸秆儿了,贫道特来相贺。”王宝儿起身相迎:“道长取笑了,这个买卖不好干,我都快把裤子赔进去了。”崔老道说:“不是买卖不好干,而是此处的形势破了。之前的水铺生意兴隆,因为对面门楼子上有只玉鼠,这就凑成了一个形势,唤作‘玉鼠上天门’,如今玉鼠没了,财运也一落千丈。”

王宝儿不想再信崔老道的胡言乱语,当初听了他的话,吃的亏还不够吗?他拍一拍屁股跑了,留下自己一人收拾残局。而崔老道所言又有几分道理,水铺不是到了他手上才不行的,打从玉鼠没了,生意就不行了,无奈事已至此,再说这个还有什么用?要怪只能怪你崔老道从中作梗!

崔老道看看左右无人,低声对王宝儿说:“没了玉鼠不打紧,我有言在先,非你之财不可强求,待到该你发财之时,我必定赶来相助!而今你发财的时机已到,且听我言,你水铺门口的水缸聚住了一道瑞气,只不过形势未成,财路未开。你买上一尾金鱼放在缸中,这就又成了一个形势,也有个名目,唤作‘龙入聚宝盆’,比先前的‘玉鼠上天门’还招财,只要这口水缸不动,准保你发财!”

书中代言,崔老道这一次说的话千真万确,憋宝的勾当他不成,却善于相形度势。天机本不该道破,却总觉得对不住王宝儿,想要还他这份人情。上一次错失了玉鼠,王宝儿没怪崔老道,足见这孩子够仁义,且命里合该发财,只不过得有人给他捅破这层窗户纸。崔老道来之前想好了,无论王宝儿发多大的财,他是分文不取,那就不会遭报应。

王宝儿谢过崔老道,立刻去买金鱼。那会儿卖金鱼的小贩往往是推着车走街串巷,车上大盆小缸,里边是各色金鱼,什么虎头、泡眼、珍珠、绒球,全是常见的,一边走一边拉长声吆喝“卖大小金鱼嘞”,比唱曲儿还好听,为了让一街两巷的人听见,出来买上个三条五条的,回家哄孩子玩儿。如若等着卖金鱼的上门,那叫守株待兔,指不定得等到几时。王宝儿真是赔钱赔怕了,受穷等不了天亮,就把水铺关门上板,跑去鸟市买金鱼。说怎么不去鱼市呢?皆因鱼市和鸟市不同,鱼市大多在城外河边,只卖“拐子、胖头、鲫瓜子、鳎目、黄花”之类吃的河鱼、海鱼,金鱼是玩物,想买金鱼得去鸟市。离得也不远,出北大关锅店街有一处鸟市,应名叫“鸟市”,可不仅卖鸟,花鸟鱼虫应有尽有。王宝儿来到鸟市上东瞧西看,见路边有个卖金鱼的,面前摆着三个洗澡用的大木头盆,里边游来游去的全是金鱼,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不过金鱼这东西不好挑,为什么呢?它游来游去待不住,刚看上一条,正要下抄子,一眨眼就不知道游哪儿去了。王宝儿急得抓耳挠腮,卖金鱼的也着急,没见过这么挑的,捞一条差不多的不就得了?简短截说吧,一买一卖费了老鼻子劲儿才从成堆的金鱼里择出一条。也不知王宝儿是慧眼识珠,还是命中注定有这场富贵,挑的正是前边说的那条“望天龙”,全身上下红似烈火,背覆金鳞,说是金鳞,也不可能金光闪闪,日头底下细看,稍微挂几点儿金,这就不简单了。捞到一个粗瓷碗中,倒上半碗清水,王宝儿如获至宝,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回到水铺,连鱼带水倒进门口的大缸水中。什么叫海阔凭鱼跃,一缸水养一条鱼,摇头摆尾这么一游可就撒了欢儿,王宝儿自己看了也觉得挺好。从此开始,水铺的生意还真就一天比一天好,周围的住户又都上这里打水来了。过了个把月,欠的房钱还上了,手头也宽裕了。

俗话说“一行人吃一行饭”,王宝儿天生会做生意,水铺虽是小买卖,但是只要有心,也能比别人赚得多。他以前讨过饭,知道见了有钱的大爷大奶奶只装可怜不成,还得多说吉祥话。他编了几段词儿,又雇了一帮小要饭的,教他们学会了,早上提着铜壶挨家挨户送开水,铜壶擦得锃明瓦亮,上贴红字条,字条写福字,未曾进门先吆喝一声:“给您府上送福水!”进了大门再唱喜歌:“一进门来福气冲,天增岁月人减容,金花银树门前开,屋里还有位老寿星!”这个词儿谁不愿意听?赶上主家一高兴,不仅给足了水钱,额外还得赏几个。王宝儿给这帮小要饭的按天结账,谁讨的赏钱归谁,他一个大子儿不要。买水的主顾全挑大拇指,称赞王宝儿做买卖仁义,还懂得可怜穷人。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愿意给行善的捧场,水铺门口的钱笸箩天天满。家里头稍微有点儿钱、想摆个谱儿的,都愿意在王宝儿的水铺定开水,就为了一早听那几句吉祥话儿。您别看王宝儿没念过书,要饭时却没少听,他记性甚好,又爱琢磨,肚子里的词儿可不少,常换常新,一段比一段吉祥。而且街坊四邻之间还相互攀比,对门的叫人送开水,有人给唱喜歌儿,自己家出去打水多没面子?你要我也要,给他唱一段赏一个大子儿,给我唱一段赏两个子儿。就这么着,王宝儿一点点地攒钱,堆石成山、积沙成塔,接连盘下了周边的几家水铺,当成他的分号。又过了这么三五年,天津城中的大小水铺都姓了王。王宝儿从一个捡秫秸秆儿的穷孩子,当上了四十八家水铺的东家,百十来号伙计全归他一个人管。长年给水铺挑水、送秫秸秆儿的这些穷人,谁见了他也得毕恭毕敬、客客气气,这是衣食父母,灶王爷不供也得供着他。不过您可听明白了,此时的王宝儿还够不上发大财。水铺这一行干到头儿也就是个小买卖,本小利薄,即使连号众多,仍比不了粮行、米铺、布庄这些大生意。再加上王宝儿心善,凡是给他干活儿的,无论挑河的苦大力,还是送开水的小叫花子,总是多给钱,宁亏自己不亏旁人。三两年间把生意做到这个地步,不仅凭命中的富贵、做生意的脑筋,还有一条就是王宝儿能吃苦,忙起来顾不上吃顾不上喝,累了就在水铺中凑合一宿,没有半点儿东家的架子。

手底下的伙计多次劝他,好歹也是大东家了,怎么说不得置办个房子安个家,成天住在铺子里可不是长久之计,买不了深宅大院,来两三间瓦房总是应该。王宝儿一想也对,是不能在水铺住一辈子,该找个窝儿了,便四下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房子。挑来选去、选去挑来,也不知哪路鬼摸了他的头,竟买了北门里的一座凶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