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定邦笑着道:“理论上来说嗯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但实际操作中会有拍卖行的规范约束。据我所知,在国内外主流拍卖行中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少之又少,毕竟这是砸自己招牌的事。
而近日著名画家吴冠中亲自叫停某拍卖行拟于近期举办的“吴冠中作品专场拍卖会”更是引起轰动,其原因是该拍卖会拍卖的竟没有一件画作是吴冠中真迹。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著名画家陈大章身上,现在北京有200多家拍卖行,这些拍卖行里百分之**十都是赝品,他本人从来不参加拍卖会,但拍卖会却屡屡出现所谓陈大章的作品。
说是这样说,但拍卖公司也有对付的高招,有一家拍卖行的有关发言人在面对质疑时就曾经大声的说过,拍卖的有关管理条文规定,艺术收藏是风险投资,风险需要自负。
有了这“风险自负”的原则,因此拍卖行就可以大而化之,藏污纳垢,连假冒伪劣之作也可以打着“风险自负”的旗号招摇过市,为非作歹。
现在随着国内收藏热大盛,几乎各个电视台都在做寻宝,讲文物造假的节目。作为业余收藏的中产,为了寻觅到真品,参加拍卖会成为首选。但是近几年,拍卖行的信誉也是一落千丈,让那些玩收藏的爱好者大呼上当不止。
拍卖公司将自己打扮成无辜者,壮着胆子继续叫卖假货,因为有风险条款的保护。个体买家作为弱者,他们的利益习惯性被无视,因为这是“国际惯例”。在“国际惯例”的保护之下,拍卖公司为了自己的业绩,在真品不足或者报酬优厚的时候假扮纯真,在与骗子的默契中形成利益共同体。
叶欢当时考虑一会儿,就提出要是大家或是几个专家的意见不统一,那拍卖行会怎么办呢?还记得当时季定邦笑了笑道:“小欢这个问题问的好。现在鉴定古玩已经不单是拍卖行一家遇到的问题,许多专家给物件意见的分歧其实是学术问题,包括我们国家故宫博物院的东西也有分歧。
比如王羲之的书法,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学术界公认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书画方面特别明显,象前阵子喊出天价的有一副黄庭坚的作品,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定它是真的,但学术分歧不能抹煞它的价值,它近六七百年传承的收藏历史是很清楚的,有分歧也是公开的,这还要靠买家自己去选择了1?a?§?f?r??拍卖公司的标准在这上面就更要理性一些,譬如收到一张画,首先看客观的,纸、墨、印泥是不是老的,再看风格手法是不是符合画家的风格,如果这些都符合,那我们就判断它是真的。当然有些细节可能存疑,但大方向很明白。我甚至可以这么说:99%的东西,只要不是有另外的居心或特殊的目的,大家的眼光都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能够认同的”。
但小欢你记着,绝对没有任何一件赝品是绝对看不出来的,鉴定不出多是在手边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必须调动经验和记忆,高仿品确实会对记忆造成很大的干扰,但只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宽度,找到可靠的资料来源之后再仔细对比,理论上是不存在绝对看不出来的假物件的”。
叶欢就暗自摇头,拍卖行并不能保证所有拍品都是真的,因为拍品没有国家指标,也没有质量标准,只能凭经验鉴定。退货是可以退货,但很多买到赝品的根本就不知道是假货,那还怎么退货?
颇能举一反三的叶欢在季定邦面前,感觉自己就象那十万个为什么似得,他紧接着又提出现在的一个现象,拍卖行请专家给拍品鉴定,自然是要给专家们的酬劳,那有没有可能拍卖行和所谓的专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拍卖行里面鱼龙混杂的现象在国内如此,那么作为世界知名的拍卖行情况竟然也大同小异。在2009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书画专场中,一幅题为《松树》,署名吴冠中的作品以158万港元成交。但之后经吴冠中本人确认,那幅《松树》竟然是假画。德国乌尔特美术馆在佳士得拍卖会以约3650万元人民币买下的恩斯特作品《人群》,被证实竟然也是假画
叶欢还听说现在国内一些小规模的拍卖行流传的一些黑色幽默似得笑话,佳士得拍卖行在几次拍卖中闹出的笑话,最开心的竟然是咱们中国的一些小拍卖行。他们暗自偷着乐,原来作为国际知名的大拍卖公司也卖假货?这么说以后知假卖假便可以更加理直气壮了,因为这也算是“国际惯例”,有法可循了
~~~~~~~~~~~~~~
推荐一本女频小说,书名《重生之我要傍大款》,挺不错的
如果别人重生是为了改变过去的遗憾,自强不息创造新生活。那苏月就堪称史上最不争气重生女——她一心要傍个大款,做个米虫,从此睡觉睡到自然醒,钱到手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