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4章 给我也来一台! 大国院士
而当需要解决的目标混杂在平民中时,开火的“概率阈值”应该设为多少?为了战略胜利,是否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附带损伤等等难题
这些涉及生命价值的终极判断,ai无法负责,也绝不应由ai做出。这是人类指挥官必须牢牢掌握的控制权。
除此之外,ai对战场的判断依赖传感器、实时数据和大量的训练。
而如果敌方提供虚假数据,比如数据投毒,或使用极其罕见的战术(在训练数据中未曾出现),ai就可能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
一个简单的例子:用特定的图案就能欺骗图像识别ai,让它把坦克识别成一匹马。
这并不是什么‘指鹿为马’而是真实可发生的事情。
而除了这些缺点外,无人化的战术机甲还有可能被黑客入侵,容易受电磁武器影响等等,进而被敌人俘虏,甚至是反向操控对付自己。
当然,即便是无人化的战术机甲有着众多的缺点,它仍然是哈工大‘外骨骼作战装备研究项目’战略工程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甚至第一代的成果比天兵战术机甲出现的更早。
毕竟无人化的战术机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智能机器人。
在国内人工智能与ai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机器人早就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从几年前还只能在春晚节目上表演转手帕,到现在唱跳rap样样精通。
甚至去年还有厂商推出了专用的家庭炒菜机器人,里面印刻了数百种家常菜,售价在50万-150万区间。
在徐川和董安教授聊着无人机甲的时候,站在一旁的徐晓这会正盯着面前的天兵战术机甲上下打量着,乌黑的眼珠子滴滴的转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忽然,她转过身来,看向了董安教授开口询问道。
“董教授,我想问一下,这个天兵战术机甲可以做大吗?”
闻言,董安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做大?”
徐晓点了点头,开口道:“就像科幻电影环太平洋中的那种,几十米高的大型机甲。”
听到这话,董安笑着开口道:“能造是能造,但是没有太多的意义,或者说并没有太多的实战能力。”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我倒是看过环太平洋,对里面的机甲也了解。”
“如果将咱们的天兵战术机甲无人化,并且等比放大的话,差不多是能达到电影中的大型机甲的模样和表面效果的。”
“但如果说你想要那种能够在陆地、水中甚至空中战斗的机甲,我只能说这不可能。”
“至少目前的材料技术并不支持。”
“同等材料尺寸放大n倍,所需要的强度将是n的平方倍,体积和质量将变成n的立方倍。”
“环太平洋的危险流浪者的高度达到80米,高度比寻常大楼还要高不少,重量上千吨。这样一个大家伙,做出各种打斗动作,机甲各个环节需要承受何等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大家伙,别说上战场了。就是让他跑起来大概都能给自己折腾散架。”
董安以为徐晓是想造那种大家伙,还特意认真的解释了一下。
结果徐晓使劲的摇着头,笑嘻嘻的开口道:“只要能动就行!”
停顿了一下,她接着道:“我准备弄一个一比一还原的环太平洋机甲收藏,不要求它具备实战能力,只要能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操控它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就足够了。”
“咱们哈工大接不接这个项目?”
听到这话,董安教授当场就愣住了。
“收收藏?”
徐晓用力的点点头,道:“是的,收藏!”
说到这,她紧接着两眼放光的开口道:“董教授您不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闻言,董安又愣了一下,老实说他不知道这到底哪里酷了。
好吧,年轻人的想法他已经搞不懂了,不过单纯的为了兴趣爱好,就弄一架六七十米高的超大型机甲
认真的想了想,董安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做哈工大倒是能做出来,但制造一台一比一还原环太平洋的大型机甲,费用至少需要一个亿,甚至可能更高.”
其他的不说,天兵战术机甲的制造成本就超过了两千万,这还是没算研发成本一类的资金的。
而一台体型超过六十米的大型机甲,制造成本恐怕得过亿。
毕竟这台机甲并不是所谓的单纯模型,而是真实可动的。
这就意味着机甲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工作非常关键,可不是简单安装起来就好了,还要保证强度要足够,能够运转起来。
否则在各种力矩的作用下很容易断裂或者变形。
实验室中,在听到董安教授说能造,徐晓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她一把抱住了徐川的手臂,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卖萌。
“老哥,我想要这个!”
倒不是她拿不出一个亿,她自己的存款就有,但自家老哥就在这里,他的钱已经多到用不完了,能白嫖为啥不白嫖?
对面,在听到徐晓央求徐川的时候,董安教授稍稍松了口气。
他还真担心徐晓突然来一句:“给我来一台”。
毕竟哈工大真要造出来了这玩意,大概得被c9圈内的其他高校笑死。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正当他以为眼前的这位徐院士不可能陪着自己妹妹胡闹的时候,一句话在他的耳边响起。
“一个亿一台是么?”
“那就给我也来一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