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年7月19日,一艘船帆上有着硕大“voc”标志的商船正在航行。它的目的地是处于该公司控制下的马六甲港,这会离目的地只有几海里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内就能入港下锚。
而就在这时,他们的右侧飞速驶过来了一艘吨位极大的船只。有见多识广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指出,那是一艘东岸人多年前建造的1100吨级大飞剪三桅纵帆船。这种船只在顺风的时候航速极快,风向不利时也能及时调整帆桁,以一定的航速前进。
这种船只多造于三十年前,那会东岸非常流行这种船只。著名的“短跑冠军”级移民运输船就是脱胎于这种型制后修改的,一时以航速称雄于海上,让无数远洋贸易者为之艳羡。后来,荷兰人率先学习东岸人的这种船体设计,然后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西班牙人纷纷跟上,创造了拥有自己风格的飞剪纵帆船,使得海上贸易的效率大大提高。
不过这种飞剪船也有自己的缺陷。一个是船体重心不稳,人员比较遭罪,且在运输贵重物品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二个是船舱内进水比较多,容易打湿货物,需要你做好严格的防潮措施;第三点,则是船体结构较普通商船更容易损坏,船只寿命短,维修成本高,让很多人对其又爱又恨。
所以,这些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水手们现在真的很好奇,这艘看起来非常破旧的飞剪船应该是从东岸本土淘汰过来的——他们有这个传统,一直都有——在此之前肯定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了,维修保养成本已经进入高支出阶段,其远东殖民地居然还在使用,这可真是节省得过分了,也许买船时没花钱吧,只有这么一个解释了。
大飞剪货船的吃水很深,以至于船头都不如往常那样被波浪高高托起了。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艘船里应该装载了数量众多的金属制品,是什么呢?别是武器吧?
考虑到最近几年马六甲城的东岸人越来越多,总数甚至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们就无法淡定。这些该死的东岸人一定贿赂了柔佛王国的苏丹,虽然这个该死的傀儡没什么鸟用,但东岸人却找到了机会——嗯,按照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开始在离马六甲城稍远的地方建立农田、集市,正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这些人看似忠良,且还时不时给荷兰东印度公司纳税,但他们也有底线,那就是如果谁想驱逐他们,那么就会立刻翻脸,拿出强硬手段。荷兰东印度公司设立的马六甲市镇议会早就领教了这一点,他们想“劝说”这些东岸人不要定居于此,结果东岸人直接拿出了柔佛苏丹出具的地契,指出这些土地已经是他们的了。随后,他们又拿出了联合省政府、荷兰东印度公司双重背书的协议,指出他们允许东岸人在马六甲进行“经营性活动”。你看,手续完全合理合法,还有什么话要说?
老实说,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其实并不怎么爱“讲理”、“讲法”的。他们面对不能容忍的事情时,往往是直接派军舰堵门,比如当年集结了12艘军舰封堵苏拉特港口;或者直接派兵围攻,比如当年纠集了大量雇佣军和土著士兵围攻葡萄牙人的马六甲城。但遗憾的是,在面对东岸人时,这两招都不能用,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因此,他们的“劝说”,那就真的是劝说,无奈东岸人根本不为所动,坚持赖着不走,你又能怎么办?
于是乎,在这样的拖延之下,一来二去,不但马六甲城内有了数百名东岸商人及其职员,城外还有上千名农夫和工匠。再让他们发展下去,人数优势可就完全在他们那一方了,如果再算上无时无刻不想着夺回马六甲城的柔佛土著,这事情显得愈发棘手了。
今天他们居然又“有幸”看到了一艘东岸商船开往马六甲,而且船上满载货物——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这些船上肯定还载有至少数百名来自东岸殖民地的移民——可以预见,东岸人在马六甲的势力会更上一层新的台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