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征集移民
薛青窑看过这份报告之后,立刻就给铁砧批复了回信,同意推广他的政务方案,琼州岛明年第一季度还种玉米,并开始改造水田,等第二季度再开始改种水稻。
土地改革方面,也全按照铁砧的方式来,避免和当地百姓发生冲突。
移民的事情,他表示会立刻向首领提意,这样就能在开春前招募到愿意移民的百姓,然后开春就坐船南下,这样等到二月底移民就能抵达琼州岛,三月份在当地安顿下来,四月就可以正式推广水稻了。
第二天上午的时候,铁砧便收到了薛青窑的回复,他感到很高兴,不是说政绩或者立功啥的,主要是自己的方案得到了认可,让他觉得很自豪,自己似乎真的有做郡守的潜力呢!
另一边,薛青窑给罗冲的信当天晚上就发了出去,经过巨鹰两天的运输,终于抵达了罗冲的手里。
这封信直接内附了一份铁砧的报告,然后后面补充了一些薛青窑的想法,还有整个琼州地区大局方面的信息。
可以说薛青窑这事办的很地道,他没有霸占铁砧的功劳,将这个想法说成是自己的,然后献给罗冲,而是直接内附了铁砧的报告原件。
本来嘛,他就是琼州刺史,下面的官员做出了什么政绩,理论上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就显得很真诚。
这个时期的汉部落官员,普遍比较单纯,他们还没有在所谓的官场中学会那么多肠子,但是以后会是什么样,就真的不好说了,只能想更合理的制度来约束他们。
罗冲这个时候显然没工夫研究这些,现在汉部落的管理系统还不完善,整那么多的部门没什么用。
由于担心有人滥竽充数,想要获得爵位和各种福利,所以罗冲还设置了一道考核机制。
其实还真是,琼州岛有狗,和汉部落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从草原地区引进的,草原上的牧民驯化狗的历史确实比汉部落和鑫部落要长,而鑫部落又长期和草原地区有交流,引进牧羊犬自然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这样的安排比铁砧的想法实际很多,铁砧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了。
哦,每个村去一户人家,这家人又要会种地,还要会养殖,做菜还要做的好吃,还要有文化,能读书写字,这不是难为人吗?罗冲上哪找这样的家庭去。
但是琼州岛的情况比较不同,他们那里没有城池,基本都是村落,百姓居住的十分散乱,这一个村那一个村的,想建造一个学校把所有的孩子集中起来,先不说建造学校的开支和工时,就是让当地百姓把孩子送到汉部落人开设的学校里都不容易。
再有就是各村之间太分散,孩子上学就要离家很远才行,走读不太现实,总不能人人骑马上学吧?集体住宿又是一笔开支,当地百姓估计也不愿意。
比如说将水稻的推广推迟到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这样就能留给罗冲充足的时间调配移民。
报名在正旦节后十天内完成,然后开始组织拍纪念照,制作纪念照的相册,正旦月的最后十天各家开始走亲戚,收拾个人物品,然后到浏阳郡集合,来年开春正式登船出发,路上一个多月的航程,最终将在来年二月底抵达他们将要移民的村落。
按照罗冲的想法,小村最少去一伍,大村最少去一什,有个五家十家的和当地人混住,才能更快的融合。
所以薛青窑的想法就是各村安排一名教师,直接开设村办小学,一个村的适龄学童,总共也就一两百人,安排两三个班就足够了,反正也没指望他们能教多好,别说能用来扫盲,就是能普及一下汉语,这个学校开的都值。
罗冲的办法就是,官府必须派人到其家乡调查,至少需要当地同一个什的九家百姓担保,还要有里正的担保,才可以将其纳入移民名单之中。
纪念相册是罗冲刚想出来的,现在汉部落刚好开始推广民用摄影,这些人背井离乡迁移到陌生的地方,或许一辈子都没有回来的机会了,给他们一套相册也能聊以安慰,汉部落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草拟好了招募布告之后,罗冲就下发到汉阳八郡地区开始让各地官府宣传了。
门槛定的低,福利还那么高,再加上名额有限,因此报名的人极多,从下发通告开始宣传,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有上千户家庭报名,其中更是不乏刚刚定亲的小年轻,他们所谓的家庭,只有区区两个人,到新的地方正好开始打拼。
福利方面更是夸张,连猫狗都发,难道是那边没有猫狗吗?
但是经过人工驯养的猫,目前还真的只有汉部落才有,猫是捕鼠利器,自然是要往琼州岛引进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