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不需要神仙菩萨的保佑,要说保佑,陛下才是我大明的保护神啊!要是在这里立像,有比陛下的雕像更合适的吗?只要他们看到地下的雕像,就知道这片土地是陛下您所征服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小人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在写陛下的事,而是在今世之圣的事——是圣人之事!”
“你是南华的二代移民,也是当年李某人从杭州换回来的,伱应该知道,如果你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结果会怎么样。”
“但是小人知道皇帝陛下应该是伟大的、神圣的。是所有大明人所希望的,大明所需要的不仅是一位英雄,而是一个足以媲美所有华夏历任所谓的“圣祖仁君”的“圣人”。”
李富贵为什么会这么问?
当然是因为那本书里写着的不少陛下小时候的事情,什么生下时就有祥瑞降世啦,什么吉光于孝陵闪动,满清上下无不是闻之大惊。
许海洋的心头微微一颤,其实写那本书的时候,他就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这孙家的大小姐古灵精怪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这马屁拍的……难怪那么多新贵的女儿之中,最后只有她脱颖而出成为了太子妃。
“李先生,我知道您肯定有不少疑问。”
什么卢比扬卡啦,特高科啦……那些可都不是传说啊!
别说是西洋人了,就是在西洋人抵达南阳之前,土人都能够在华人身上占尽便宜。
甚至,连陛下的老家他都给安排上了——武昌。
这里的特色鲜明,就是南华人聚会的地方。
“你这丫头,瞎说什么?什么立像不立像的,这个合规矩……”
但是,其实,这个想法也谈不上成熟。就是火车上的突发奇想罢了。
“小人不知道!”
甚至就连雕像的造型朱大皇帝都没有想好,之所以选择观音,就是因为熟悉而已。
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原因——海外华人以乡党为帮,内讧不断。
“坐。”
许海洋摇头说道。
点点头,李富贵盯着他说道。
今天过来,是应约而来。
“李先生,让您久等了。”
“哦?”
当然了,这不过只是一种美好的想法而已。
在大明的大城市之中,大抵上都有这样的会馆,它说是会馆,但却有别于华夏传统意义上的乡党会馆的,他类似于某些俱乐部。
走在前方的侍应半鞠着身子引着路,上电梯,再到包房门外,轻轻敲门,再开门,再次关门,整个过程中都是一言不发的。
其实,华夏的风俗习惯,并没有被完全移植到大明。有些风俗习惯,非但不会被引入大明,甚至还会被官方直接勒令查禁。
南华会馆,就是一个例外。
去年在“安第丽斯号”偶遇的那个记者,前阵子再一次拜访了他,他送过来了一本书。
比如说会馆,会馆是华夏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而影响最大的就是同乡会馆,他也是明清以后逐渐兴盛的朋党商帮的根源。
……
“所以小人才会在书中写下“闪耀在华夏的秦始皇、汉高祖和唐太宗浮华之政之上的,是盛德皇帝德泽万世之政!”开创如此盛世的——盛德皇帝不仅是英雄,而且还是神话。他不仅是新大明之父,更成了救世主与守护神的代名词,现应受到所有人的推崇!不是推崇,而是崇敬,就像我等华夏之人于孔圣人一般,于华夏,万民崇孔为圣,而于我大明,盛德皇帝陛下,就是当世之圣,所以……”
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陛下那也是侥幸逃脱。
虽然收效不大,但是至少在大明直到现在都没有形成乡帮。更没有会馆的生存空间,对此官方往往是直接查禁。
要是朕在这里张开双臂呢?
这个这个……有搞头啊!
只是,只是,好像不太符合华夏的传统风俗习惯啊。
南洋几百万华人那么早开始下南洋,可是到最后为什么会混了寂寞?甚至反倒白白为西洋人做了嫁衣。
为什么华人人那么多,占据人力和财力上的各种优势,反倒落了这个下场。
尽管穿着看起来和普通老人没有区别,但是当李富贵从那辆普通的十年款千里马汽车上下车时,侍应仍然匆匆跑过来,毕恭毕敬的请他进入会馆。
但是在大明,从一开始,就对“同乡”持打击态度。
这样的机缘,许海洋当然没有错过,为了写那本小说,他不仅采访了李富贵,还通过他采访了不少一代移民。
“是啊,陛下,在哈瓦那不就有华侨为纪念当年陛下访问立下的雕像嘛。既然侨胞能够在国外立像,这片土地是避一下您征服的,那当然也应该立您的雕像了。”
“许作家,聊聊你的书吧!”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南华的一代移民可以进入任何一座南华会馆。
等到门关上的时候,李富贵自言自语道。
所以在引入移民的时候,才会强令他们说“国语官话”,对移民打乱使用,总之一句话,就是淡化同乡之谊,加强同胞之情。
“朕的雕像?”
“那你可知道,为今上作传,那可大不敬!”
“非也!”
许海洋摇头说道。
“小人非是为今上作传,而是记录今圣之迹!小人深信,此书问世之后,必定会受万民追捧,陛下既是我大明之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