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 风起  红楼从辽东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苏观继续写下去。

唐清安真诚的看向张云承。

除了金州,其余的两地,人口田地都无。

当拖延其人,共拒蛮族,以获得缓余之年,以此朝廷当立新改革,扫除轮廓,消弭积弊。

唐清安笑了笑。

金江镇在辽东成为了一个漏斗,无数的辽民从这漏斗之中,涌入了金江镇。

山东的登莱两地,负责运输物资到金江镇,对金江镇多少都有些熟悉,哪怕金江镇一直封锁。

朝廷大佬都精明的很。

朝廷希望金江镇出兵至锦州,直接援助锦州,不愿金江镇又是旧年之军略。

另外的辽左南部,东部都是海, 不需要防备敌人。

因此他不想在不可能之事上浪费口舌,引得对方小瞧。

朝廷开年以来,已经五个月未供应金江镇。

张云承虽然是京官,却不像京官。

“一万兵太少,五千兵更少。平辽侯是否想要以前番调来的国内军去锦州?”

这些年习惯了捧人,在金州受到平辽侯捧,他反倒是有些不适应。

“五年平辽是我志向,从来不变,我之所以只万兵去牵制蛮族,是我只有供应一万兵的积蓄。”

破船还有三千钉。

以及战马两千匹,驮马骡驴数千匹,其余各项物资等等。

因此除了南部有一个金州,全辽左中部,东部,偌大的土地上,竟然只有一个定辽右卫,也就是凤城。

只从他奏疏中字面上来看, 金江镇才四卫, 实力不如辽西,下意识的认为其是实力最小的一方。

可是平辽侯不愿率大军去锦州,那么朝廷也不愿平辽侯靠着朝廷的物资,和前番一样又扩大实力。

只这两百余万亩田,就可以解决百余万人口的粮食所需,这才是朝廷忌惮之处。

唐清安摇了摇头。

因此军器的制造,大周的成本很低,开销的大头不过是些许人工的开支。

但是金州必须派兵军支援锦州。

例如制造军器,大周是不用钱买的,而是从匠户中征派徭役,以免除税额。

“辽东全境,二十五卫二州。

虽然知道对方不会同意,张云承还是老生常谈。

只要朝廷补足欠缺的军饷粮饷,他可以用金州的积蓄,派一万兵去锦州,同时派五千兵去牵制蛮族。

在他看来, 如今的朝廷, 实不宜和金江镇闹翻, 当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被扫了面子也没好人在乎。

如逼其不得以和蛮族媾和,将会是朝廷大患。

他登科名次不高,因此比不上韩昊,更不用说陆仲恒,因此才被分配到户部做个辛苦官。

如果把这些物资换算成银钱,大周每年仍然能收到价值至数千万两的实物。

“如果朝廷答应平辽侯的要求,平辽侯是否愿意率全军至锦州?”

这能忽悠没有接触过金江镇的朝廷,却瞒不过山东的官员。

始治大兴,国力富强,则不动而胜也。”

听到张云承的明问,他点了点头没有遮掩。

如果他真的全部写明, 恐怕朝廷会坚定态度, 不但不支援金江镇,反而会打压。

关乎国家大事,负责两地奔波的人,却是户部五品官员张云承。

张云承没有提粮草之事,可见朝廷认可了自己第一个计划,还想让金州出积蓄。

朝廷对于金江镇的处置,不像原来那么强硬,开始犹豫到底要不要恢复供应金江镇的物资。

为了保住锦州,朝廷答应供应金州。

且锦州不安,需金江镇拖延蛮族,如此厉害关系下,万不是断绝金江镇军饷粮饷之机。

陕西民变极其危险的地步,而陕西边军更是逃散大半,不少混入流民之中。

张云承第一次见唐清安,虽然知道对方很年轻,可是见了面后,心里仍然感叹不已。

朝廷有物资供应金江镇。

哪怕对方只是五品官。

一则担忧锦州不能保,二则忌惮金江镇如果又收复海州,又得一富裕之地,实力更强。

写到此处略微停笔。

如果想要金江镇全军出动,则需要供应全军,以及民夫,驮马等粮料。

他是韩昊的同科,数年前奔赴陕西核粮,归京后,因为韩昊的牵桥搭线,和陈德言关系不错。

苏观至今也没有想明白,唐清安这些年,是如何做到既能对抗蛮族,又能养活这数百万之民的。

又有内地无尽的乡兵民兵组织,全国军略在守字一道上,可谓固若金汤。

三地的额田高达两百余万亩。

边地的城墙是看得见,可以攻破的。而无形的城墙,则是外部势力绝对不可能攻破的。

但凡陕西大变,陕西各地无兵可用。

二十五卫二州,绝大多数都在辽西,然后沈阳,开原,昌图这一带上。

不然一患未平,新患又起。

山东布政司的苏观。

他的奏疏还是起了作用。

即不彻底逼迫金江镇,导致对方和蛮族媾和,也不再让其继续扩大实力。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