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0章 吴文华与林如海的碰撞  红楼从辽东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林公却改道学西方的典籍,实乃因小失大也。

种下一颗种子,会有人探究,而发生变化的。

他特意见吴文华,当然不是随意之举,是和将军商议过,特意于此。

而是国家积弊日甚,到了王朝的末期,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

对学问一事上,有了更多的见解。

有改革者,让儒释道三教合一,当然也有保守者。

沈阳,开原人口少,移民之事还需要继续下去。

作为御史,他对自家的文化,当然是毫无疑问最支持者,听不得半丝其余的话。

在辽东所见所闻,有他熟悉的,也有他不熟悉的。

吴文华露出了冷笑。

乃至我朝的“心”学等各学,莫不是贤者之功,更新罔替,越发的圆满功成。

西方这种思想还未彻底流传开来,但是通过和王丰肃的交谈,林如海已经看到了雏形。

军资由当地官府供应,避免了其余的消耗。

诸事托付,唐清安带着两万大军,五千亲卫营,离开了沈阳,回归金州。

由官府安置。

“林公,伱……你置君,父,夫于何地?你自己不是父亲吗?你自己不是夫君吗?那你又算什么?

难道你要无君无父?这就是你所学的西方典籍?”

犹如他当初和王丰肃秉烛夜谈时,同样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最后不也认清了么。

不如当年之大贤,以十三经,依据“心”,“性”之学,将儒释道合为一体,集大成于理学。

“自从你赴京之后,我俩已经十余年未见,想不到你还是当年的性子啊。”

同时把当初从福建兴华府移民的两万余人,迁移到了沈阳,在沈阳进行屯田。

面对新的思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吴文华看着已经有了白丝的林如海,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松动。

三纲就是封建,人分三五六等,这种社会形态性质就是封建,和西方国家封建邦国的封建不同。

忠君,孝父,从夫。

到了他这把年龄,没有了年轻人的急躁,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心中所想做成。

君即是天。

朝鲜有大周这个宗主国的存在,国小而民寡,可以维系下去。

儒家该何去何从?

林如海想要改变儒家,但是他想要的改变,太过巨大,可以说要改变儒家的核心思想。

林如海闻言,不以为意,随意的坐在他身侧。

论科道,自己的名次不如林如海,而且对方又是科道上的前辈,在老家当年的名声,远比自己要高。

开原城留两万兵,由刘承敏驻守,把守辽长城,防备多尔衮。

这句话倒是说的真心。

颤抖的手指着林如海,震怒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更有当年指点之恩。

“林公一世英明,当保重为好。”

国家有今日之困顿,正如将军所言,不是因为民乱,不是因为兵变,更不是因为叛乱。

有一股人人平等的意味,他感受到了。

金江镇也要在旅顺设立大营。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乃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加上和王丰肃等人的交流,更加确信了这一点,将军身上有融合了多股文化的味道。

那么。

何谓封建?

在辽东的这些年,林如海认为将军也是学问上的达者,只不过并不是儒家学问上的达者。

蛮族清点后,除了屠夫和刽子手,留下了近三十万的人口,缺少物资。

但是学问一道上,达者为先,当仁,不让于师。

如此大变之局。

介时。

“儒家博大精深,理蕴醇厚,自强不息,道法自然,其命维新,如何需要学习蛮夷?”

林如海安静的看着吴文华,没有因为对方的指责而心生动摇。

幸亏有平辽侯的恩情,平日里读读书,学学西方的书籍,也算是没有白费时光。”

林如海的认知,在这个时代中,已经可以说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人。

不少人对王丰肃等教士,避之如虎。

海对岸登莱两地,朝廷设立了登莱两营。

将军认为。

林如海刚才那句,动摇了三纲五常的大逆不道之言,让吴文华恨不得手撕眼前的人。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深吸一口气,他恨恨的说道。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就算再给一百年的时间,也不会有新的变化。

林如海想了想。

那如果君都变了呢?

同样。

而最让他诧异的是将军身上的气质。

看着满面荣光的林如海,吴文华就知道,眼前这名和平辽侯是姻亲的罪臣,在辽东过的不错。

那么。

林如海在海州等候将军。

君权天授。

高举薪火者,理应把薪火传承开来。

“闻我言,犹如遇到了精怪。”

“哈哈哈。”

唐清安忍不住大笑。

第二章审核中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