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4章 万国来朝  红楼从辽东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贾府大观园。

刚修建大观园的时候,薛姨妈一家暂时搬离梨香院,搬到与后来的怡红院相隔的一间大院落。

这间院落的规模,跟王熙凤的院子差不多大。

唐清安既然借住贾府,挑来挑去,最后还是探春帮忙安置妥当。

把这间院子与怡红院连通,合成一处大的独院。

同时。

新的院墙把怡红院外边的山水也围了进去。

所以唐清安出行的时候,会从扩张的怡红院的新们,经过长长的一条无人私道,抵达正街后前往皇宫。

宁国府和荣国府之间的私道封闭起来,本来就没有人居住,有利于侍卫们巡逻和警戒。

怡红院东侧的宁国府天香楼,逗蜂轩,登仙阁相连的三处建筑,前方又是荟芳园,假山池水,视野开拓。

……

“唐贼欺君,先皇之宾疑点重重,而先太子落水更是阴谋笼罩,唐贼实乃窃国之大盗,必将引来国家灾难。”

比起用阴谋诡计,卫王更喜欢光明正大。

案几上堆不下的公文,旁边还有两个小方桌。

而唐清安顾不上刘一儒,也懒得理会他。

但全国方方面面的奏疏,多是常例惯例,有前迹可寻,只需要按章办事即可。

“国家难,百姓难,而治国安民者,令天降粮种者,卫王也,顺应天命,当国富民强。”

全国太大。

拔剑四顾心茫然。

送到唐清安处的奏章,除非涉及官员的品级高,事情特别重要,才会由唐清安定夺。

最后变成了内耗。

“我准备在内阁中,提拔内阁总理。”

所以有人盯着他。

能把金江镇治理到如今的样子,卫王还是很有才华的,不是只靠武力的武夫。

“而且候补阁员应该形成常例,或者二三四人,也可以十五六人,以朝廷官员兼任,诸位可以商讨个章程出来。”

白日里。

大周五十万精兵在手。

有利有弊。

“遵卫王王旨。”

刘一儒也很聪明,说归说,却也不敢乱来。

看望他的人越少,说明自己做的越好。

内阁阁房就设立在文华殿旁,因此要去此处请来各位阁老。

卫王的两条要求都是稳妥之言。

林如海出声支持。

几房的家眷都跟着爷们去了金陵,剩下的姑娘或媳妇也住在大观园,妨碍不到什么。

“按照以往的惯例,内阁之数不应为双,现在内阁有六位先生,而且璠阁老精力不足用。”

好家伙。

别看只是恢复一个职位,但其中的魄力可不是普通人具备的。

所以前明虽然取消了宰相,但很快有了内阁这个取代宰相的功能衙门。

不过像林如海那样支持卫王,冯和也无法违心。

而且璠皓的确没有力气来回奔波,在京城的宅子中养老,除非必要的场合才会出现。

离开大观园,进入崇智殿,通政司的官员就把奏疏转交给太监,由小黄门们送了过来。

只有不了解卫王的人,才会误会卫王。

众人大惊。

而且,随着内阁总理之职的问世,唐清安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活着的刘一儒就会成为笑话,能越发向世人证明唐清安的正确,与唐清安的胸襟之宽广。

丞相这种位置,无论古今都不应该取消。

倒像是一面镜子。

亲卫军一营驻扎在荣国府后街的周家大院,二营驻扎宁国府的丛绿堂。

所以按照朝廷一直以来的规矩,内阁成员的数量不是双数。

唐清安认真说道。

总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冯和现在的心态。

“卫王是亲手打造出金江镇的人物,能有此种胸襟倒也不足为奇,国主幼小,有卫王当国,国家之幸也。”

像海瑞这种不同流合污,只以规矩为重的官员,哪里会有好名声。

当然。

又不是过家家。

他知道林如海顾忌什么。

担任内阁总理的人选,必须具备主政过一方的经验,而且大考之中为优的官员。

户部尚书张琪言。

又没有明确的分责,谁都可以指责谁,也无人能力排众议定下事物的决定。

冯和暗自点头。

不论事要论心。

如果内阁成员是双数,遇到有不同意见的问题,那就很容易意见持平。

人人推诿。

官场上。

致仕前阁老刘一儒言。

取消丞相之位,取而代之部分功能的是内阁,看起来解决了弊端,其实弊大于利。

别说海刚峰。

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做出不同的判断标准,定然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这是迂腐之见。

林如海,冯胜之,顾应时,李成贤,冯和五位阁老共同前来,还有一位阁老璠皓。

“诸公请坐。”唐清安等众人落座后才开口告知众人,请他们来的原因。

如果真是这种人,国家又哪里能这么轻易的恢复太平呢。

内阁总理。

唯独冯和忍不住猜测。

只要他敢违法犯忌,以法度杀他,比以私恨杀他才是正道。

内阁阁员多了,还有一个利弊。

又得罪卫王,还得罪林如海,自己也得不到,岂不是吃力不太好的事情。

“但是我认为是不稳当的,名不正言不顺,做起事情更没有效率,理应淘汰。”

国家没有小事。

不过和前番不同。

话音还未落,众人已然猜到卫王心意。

探春也想到了,索性扩张怡红院的时候,把王熙凤的院子也包含进了大观园。

林如海即感到兴奋,又感到畏惧。

比起养在皇宫中的皇帝,两者治理政务的手段,必定是天壤之别,不能相比。

这也是前明的规矩。

直截了当的接着说道:“先增添一位候补的阁员,暂时替代璠阁老做事。”

“的确要增添阁员,卫王明智。”

也就是说侍卫们还是出现在贾府府里。

和金州一样,外紧内松。

内阁制度同样也是如此。

他一定要分权,把政务交给官员们去处理。

这一处成为唐清安的书房与会客之地。

冯和也惊讶的合不拢嘴。

既然推广新学,当然坚定不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