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令国在这方面显然比方国忠强,“买些点心、给他们家送去就行,现在的点心和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了;但,送人也拿得出手。”不丢份,也送到人心坎上。
“等严老他们回来再商量回些什么好,太贵重的,我们敢拿出手,人家不会收;太差了,丢了严先生和钟同志的身份,得好好想想。”方国忠想的比较实在。
方国忠完败。
方国忠比较直接,道:“送了他们那么多肉,收点鸡蛋,还回什么礼呀;肉不比鸡蛋矜贵?在乡下很多人半年都吃不到一次肉的。”
“是不能这样。”顾令国点头赞同。
3:1。
王大丫放下抱着狼牙的手帕,提着布兜走了;到了厨房,拉出碗柜底下的鸡蛋篮子,数出仅剩的四个鸡蛋放旁边。布兜里的鸡蛋规矩争气的放进篮子里,又是满满一篮子鸡蛋。
方国忠一问,顾令国、冯正、龚招娣都看向王大丫。
“收着吧,等爷爷他们回来后,让顾同志开车去城里买些点心、糕点、烟酒回来;给村里几家干部送些过去,人家有来有往,咱们就得维系住这份关系。”即便不常住这边,该打好的关系也要打好。
这些人的想法,她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好的,那狼牙您收着,鸡蛋我送去厨房;正好,三个孩子每天的鸡蛋消耗量大,前天买的鸡蛋今天快见底了,这些鸡蛋正好补上空缺。”
“您说的是呀,几个大男人还怪细心的;知道咱们搬过来可能缺鸡蛋就给送来了。”
白得她好几斤肉,给点鸡蛋算是谢礼。
钟毓秀笑着点头,由她去了。
他们家不差这点钱,不心疼。
“您真聪明,一猜就对。”王大丫打开布兜和手帕,给她看,“他们是来送狼牙和谢礼的,这些都是三个村干部自家凑的谢礼。”
谁家还没几个孩子老人的?点心、正适合孩子老人吃。
“顾同志说的很是。”王大丫点头附和,“我觉得布料也行,不用太好的布料,布就差不多了;乡下多是自己做衣服,布料送给他们,随他们支应。”
八十年代出头的农村,大家将、点心、布料都当作珍贵的东西;以前是有钱买不到,现在是有钱买得到了,但常年收入不高,同样舍不得买衣裳、布料之类的。因此,农村普遍穿着补丁衣裳,没有补丁的大多在当家算是不错的。
等到九零年代,那时候的经济情况更好,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在变化,大家都在变化;他们会率先做出改变,富裕起来,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思维转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