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修复,真正的大师境界!
笔墨纸砚均已备好。
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足足上千支毛笔和砚台、颜料、墨汁这些材料。
宁飞和林山河在研磨。
华夏tv3台,刘天之被请去做了嘉宾,负责解说。
他向网友们解释道:
“我的老师和宁观主现在在准备修复古画的第一步,研墨。”
“他们要调配出和《千里江山图》一模一样的墨韵。”
“这一步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非常的麻烦。”
“因为他们只能通过观察这幅画,来判断当时王希孟在作画的时候,水和墨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这也是他能来修补国画的原因。
说这话的时候,刘天之的语气中充满了敬佩。
听到刘天之的解释,网友们才明白修复一幅古画需要多么严谨的配合。
他们取出一只新的毛笔,蘸好墨水后,又在纸上勾勒了一道。然后,用放大镜仔细的观察。
他们每调出来一次墨,就会满怀期望的和画卷做对比,然后又失望的摇了摇头。
仔细看去,网友们发现,宁飞画过的地方,和原来的画卷完全是一体的,浑然天成,根本看不出一丝一毫突兀的地方。
宁飞和林山河相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信。
无人机盘旋的很高,镜头的焦距不断提升,将宁飞勾勒的地方放大。
毛笔的笔锋吸满了墨汁,恰到好处,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
他沉稳的说道。
“难怪我们画出的墨韵总是不对!”
“简单来说,就是纸分千层,《千里江山图》的墨浸透到六百层,他们的墨就要也浸透到六百层。”
刘天之继续在电视节目里解释道:
“准备好了吗?”林山河问道
“没问题。”宁飞点点头。
“这是细节。”
网友们在心里默默为两个人祈祷。
华夏tv3台的台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副院长这些人,更是紧张到大气都不敢多喘。
这就是大师的境界吗?
或许,也只有这样的人,才真的担得起大师两个字吧。
“这座山的侧边缘,墨韵不太对,只是头青和头绿的话,不可能这么平滑。”
网友们安安静静的看着。
笔锋在纸上游走,由浓转淡。
因为难度真的太高了。
看着两个国画大师,在专心致志的修复一幅经典的华夏古画,这种感觉,让网友们大呼过瘾。
他们想不到,只是修理一点国画,竟然需要用到如此精准的手艺。
林山河对着旁边的王旭说了一句。
林山河回道。
不过他的技巧很高,倒是不需要太过的担心。
网友们看着直播中的画面,都是满脸惊叹。
“好,开始吧!”
林山河也变得激动,他急忙让王旭找了些胭脂过来,还好文物修复中心有多余的备料,这事倒也没耽误多久。
实际上,宁飞刚才练了几下,就已经能做到百分之百控制好墨水的力度了。
他们虽然听不懂宁飞和林山河在说什么,但是他们知道,这两个人都很厉害。
宁飞说了一句。
宁飞却是一点一点细心的完善着这块区域。
宁飞也是眉头紧锁,他望着《千里江山图》,这幅画的神韵仍在,宁飞能清晰的感觉到其中磅礴的意境。
两个人的结果逼近之后,林山河用放大镜在二者之间做了对比,发现他们画出来的墨和《千里江山图》的墨仍旧不一样。
毕竟他有技能在身,这些精准的技法对别人来说很难,对他来说却很简单。
寻常人可能两笔就将这面积画满了。
网友们发现,当这两个人开始作画的时候,他们的气场,完全变了。
“温度,升高两度,我说降温就降温。”
一老一少,均是面色沉静,稳如泰山。
“头青三成,淡了。”
网友们很佩服这两个人的毅力,从始至终,宁飞和林山河的表情里都只有专注。
网友们看到这一幕,紧张到大气都不敢多喘。
两个人相互看了一眼,旋即,他们将研好的墨汁通通倒掉,然后又换了一支新的画笔,重新开始研墨。
一次,一次,一次.
一旁沾满了各种各样墨绿色的毛笔,已经堆了满满的一桌子。
王旭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