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赋格曲
烟绽开,夜空里闪着光,时间已接近晚上十一点,但街上人头攒动,气球飘扬,市民们簇拥着车流在大街上缓行。
两人听完新年音乐会后,肚子有点饿,在一家露天咖啡馆享用甜点。
视野所及的食品店、服装店、小酒馆没有要打烊的意思,盛开的城市喷泉被煤气灯照得用力过猛而流光溢彩,摊贩推车飘着烤面包和咖啡的香气,全开的煤气灯给整个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衣裳。
在这座繁华的工业城市,无论前一年过得如愿还是失意,人们总要走上街头放松片刻,迎接新的运势,新的乌夫兰塞尔。
范宁手上握着笔记本,正盯着封面久久出神——它逐渐成了自己记录隐知和灵感碎片的中转站。
为什么祂的神名叫做“无终赋格”?
说来凑巧,赋格是范宁最感兴趣的音乐细分领域之一。在前世,他完整地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上下两册,以及晚期《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中的所有曲目作过曲式分析,并练习过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曲目。
“赋格”这个词语的拉丁文原意为“追逐”,它和“卡农”一样,并非音乐体裁或某首具体曲目,而是一种复调写作手法。
它既可以独立成曲,也可以作为大型作品的赋格段,还可以和其他部分,如前奏曲或托卡塔一起组成复合的形式,比方今天音乐会上的《前奏,圣咏与赋格》。
拿形式最完美的四声部赋格曲举例,它往往以一条形象鲜明的无伴奏单旋律开场,称为“主题”。
若是想进一步在祂执掌的相位之下,推导出更细分的权柄或意志威能,是否可以从复调音乐创作技法的角度考虑?
“去哪里?什么意思?”
“隐知和灵感是有知者的核心,求索的习惯与学者的修养则是基石,游学是一条可能的进阶途径,但最稳妥的前置场所应是教会或大学。不学无术难以追索非凡,因为无形之力的本质并不是力量,而是知识。”
“伱要毕业了,在我入学的时候。”
“应该。”范宁马上回答。
“为什么?”
“如果真能晋升成功,我也马上学你这种语气,你觉得怎么样?”小姑娘故意哼了一声,不过看她的表情,心情还不错。
希兰眼眸亮晶晶:“你的意思是……”
小姑娘问道:“所以,明年你会去哪里?”
“你这么看着我干什么?”范宁有点心虚。
“后来祖父母去世,聚会转移到了伯父在一座小镇的旧庄园,在世且保持联络的亲人只剩三四家,虽然妈妈和姐姐不在了,相聚仍有较多的温情和期待感,再后来变成了你陪着我和爸爸三人,然后就是今年……总结起来我发现是这样:新年里家人们总是朝着一个中心涌去,每当最年长的亲人离世,对应的那个家族聚会中心就会消失,住所也会逐渐荒芜,剩下的只有回忆。”
“我会在必要的情况下,去任何的地方。”范宁先是如此表述。
于是范宁推测并补充出了如此一块隐知碎片,让自己对于见证之主“无终赋格”的分析更为全面:
范宁先是在后面写出了两个词语:「模仿」「变形」
从某些灵感拆解开始,推导关于见证之主的隐知,对有知者必然产生消耗。
“当然可以如此。”范宁点头。
范宁想到自己在乌夫兰塞尔的各个新年,又想到在蓝星上的每个春节,有了一些共鸣,他点头说道:“每个记忆中的新年里,身边人与度假地的变化线,或可对应着成长与旧时光。”
之后第三、第四声部依次模仿进入,前面声部继续发展不停,给人的第一听感,就是主题在各个声部间“逃遁和模仿”,其余旋律“追逐和堵截”,彼此穿插交错,形成严谨慎密又引人入胜的奇异音响效果。
姑娘你这句话,不点心思聊天,真听不出用意啊.范宁读出了某些弦外之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