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初识之光的本质
啄木鸟事务咨询所。
「“不坠之火”是“烛”相起源之主、神圣火焰之主、希望启明之神,辉光真实之影……」
「“无终赋格”指引攀升艺术之顶,祂执掌“烛”之相位,故而是灵感之主、复调之神,祂又执掌“钥”之相位,故而还是理性之主、指挥之神。某场高位格秘仪存于历史,重现祂的言辞,引发祂的过问,用以增加仪式感的礼器名为“旧日”……」
范宁看着摊开的笔记本,在来时的马车上,自己已将新的更高位阶隐知记录于此。
“礼器一般会带有千奇百怪的神秘特性残留,但这根材质不明,名为“旧日”的指挥棒,从移涌带出后做了反复尝试,似乎就真只是一根指挥棒……非得要说它具有特性,我只觉得它造型拉风,手感和我的指挥偏好异常对路,就连放在胸口内襟都贴合得恰到好处……”
范宁收好它,看向桌上两杯常温的水。
灵感丝线缠绕其上,划定空间后,采用了另外一种不曾试过的单向拉扯方式…..
几秒钟异变渐起,玻璃杯其中之一整个凝成坚冰,冒着白烟,另一杯彻底沸腾,热气翻涌。
在晋升有知者时,范宁获得的“初识之光”是“温度的交换”,而中位阶后,他的“初识之光”获得升华,不仅温度交换的距离和范围大幅增强,还多出了另一种操控方式——直接控制两处温度的单向流动!
速度上并非近乎瞬时,比温度交换慢上不少。
……说起来,这个世界的人们创作音乐多以灵感驱动,虽然总结出了一些概念和技巧,但作曲理论根本没有形成独立的四大件《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分析》《配器法》,而是以《作曲学》一以贯之。
“范宁先生,给您送来《提欧莱恩文化周报》,新历913年第4期。”
「《死神与少女》是此道诘问中的一个微小扰动,虽然其力量尚不够下出定论,但我们看到了作曲者已为未来的艺术品勾出了轮廓的剪影。」
「复调音乐写作技法:转置、逆行、扩缩、倒影、密接和应……」
在最后部分,他客观提及“标题音乐”与“纯音乐”论争的更大分歧在于“形式”。
而在几次灵感和明悟之下,掌握了更多关于“无终赋格”的奥秘后,他提出了一个猜想:
“初识之光”的本质,或来源于祂所启示的部分复调创作技法!
于是范宁握着笔,试图将已有记录做进一步补充。
乐评分为三个部分,先是分析了大量的往年作品与评论,将“标题音乐”与“纯音乐”的论争抽象为“内容”与“形式”两个范畴,然后指出了范宁的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在“内容”范畴的弥合性与趋同性,称其聆听感觉为“浪漫的哲思从古典守序的音乐躯体中涌现,好似健康而富有弹性的血管中流动着激情的血液”。
……等等。
“《分歧与弥合——从“死神与少女”看未来的艺术品》?”范宁念出了首版有些长的标题。
「这里所说的把两条旋律上下转位的技法,就叫「转置」。」
「若将艺术同样区分为表象和意志,那最高形态是什么?如果最高的共同艺术形式是歌剧(戏剧),那么音乐同美术、舞蹈和诗歌就只是实现它的表象;但如果音乐本身就是最高艺术启示,那么它就是意志的集中体现,而其他艺术只是意志的间接反映。」
考虑到目前的灵感碎片属于进阶技法,为留有整理和循序渐进的余地,范宁第二次直接翻到了偏中间的页码处,继续书写:
“如果那句古查尼孜语写成的隐知传递律全然真实,且杜邦所说的第三类传递法实证有效,那么至少在这个世界,我认同第二种观点。”范宁深吸一口气,合上了周报。
他在扉页写上了《对位法》三个大字,然后翻到第二页,写上:
「一种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更多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融洽和谐的理论技法,它是复调音乐的主要写作技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