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元夕阑珊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
过了除夕,元宵节转眼就到。
今天的元夕比往年更为热闹,除了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外,李唐皇室也大张旗鼓搞起了灯展。
为了呼应肃宗开坛祭天,青鸾公主私底下和几位公主、郡主约定,各自在宫城外摆下灯,为父皇募捐筹款,用于平叛军费。
肃宗闻之大喜,下诏命皇室宗亲、皇子公主、亲王郡主们进行灯赛事。
定下比赛规则,谁募集的军费最多,谁就是今天的魁,定有重赏。其余名次,皆有赏赐。
安禄山之乱,令李唐皇室颠沛流离,屈辱不堪。皇族上下也正想借此佳节,扬眉吐气,一扫霉运。
陛下旨意一出,更让皇族们更加有了动力,人人摩拳擦掌,渴望在元夕夜一举夺魁。
……
青鸾公主和侍女们从一个月前便开始筹备,不时拿着设计草图让白复帮着参谋。
……
到了傍晚,家家户户披红挂绿,悬灯结彩,整个长安城树银不夜城,绚烂缤纷。
长安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扶老携幼。各处街坊人潮汹涌,接踵摩肩,热闹非常。
但细心的逛灯客就会发现,虽然灯依然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但与安禄山之叛前相比,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前差很多。
以往元夕灯,以三处灯为最,最吸引游客游览:一是春明门前头,彩山殿的鳌山灯,二是越王府前的一座百兽朝麟灯。三是丞相府前的一座百鸟朝凤灯。
今年这些奢靡的灯都没有了,更多地是朴素的纸糊灯笼。与往年相比,唯一不变的是百姓看灯的热情和劫后余生的感慨。
一名本地老汉对家人叹道:“也别抱怨了,能有灯看就不错了。前两年长安沦陷,叛军烧杀抢掠。早就不知灯为何物了。老朽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元夕灯,已经知足啰。”
……
一群群年轻靓丽的小娘成群结伴出来逛灯,略施粉黛,穿着新衣,喜笑颜开。虽没有往年佩戴的贵重首饰,但也用丝绢做成束卡在髪角,别有一番风情。
青鸾公主也精心装扮,梳妆完毕后,她突然想起什么,从匣内找出一支用翡翠雕成的鸾凤簪子,轻轻插在发髪上。
侍女笑道:“殿下,这是你幼年时的簪子,早就过时了。您怎么还戴呢?”
青鸾公主笑而不语,心道:“你知道什么啊?当年就是因为戴着这支簪子,我才遇见了他。”
……
青鸾公主一行,走到皇族的灯展示处,诸位皇子、公主皆已抵达,为自家的灯摇旗呐喊。
站在宫城上往下看,城楼下百姓人头攒动,翘首期盼,热情洋溢。
皇族的宫灯果然名不虚传,四楞翁鼓绢帛灯、八角飞檐雕灯、嫦娥奔月彩云灯,福禄寿三仙组灯、八仙过海组灯、十二生肖组灯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看的众人目不暇接。
只听九声钟鸣,内侍宦官宣布灯大赛正是开始,百姓们纷纷走进募捐处,将自己攒下的钱帛,捐给自己喜爱的灯名下。
一个时辰过去,太子殿下的募捐数量最多,金额远超其他皇子和公主。太子李俶既喜又忧,担心过犹不及。
独孤筱重看出了太子的忧虑,对李俶道:“殿下,我去跟其他世家望族打个招呼,让他们给其他皇子和公主也多捐赠一些。”
李俶含笑点头,心道:“不愧是独孤家的嫡孙女,兰心蕙质,颇有谋略。这种眼界和人脉资源岂是沈珍珠这种民间女子所能媲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