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今天闲着,便干脆去镇上给小姑买点东西。
福婶对着那1两银子哈了口气,满脸是笑地揣进了自己的怀里。
那个胖女人眼光在肖月和杨昌发的身上来回的扫,“杨大姐,这是谁呀?你还有有钱的亲戚?”
肖月在院子里铺了个席子,自己做被褥。两人边做针线活边聊天,村里关于杨小姑的谣言四起。
杨小姑用藏在门口草丛里的钥匙开了门,进去一看,两人不由得一阵心酸。
肖月跟杨昌发也就跟着喊了人。
肖月点头拉着杨小姑走了,她总觉得那个福叔在审视着杨小姑。想起杨小姑的婆家,肖月总是有不好的感觉。
杨小姑瞪大了眼睛,“当初租的时候我们不是说好了,一年1两银子吗?我已经给你1两银子了,而且我才住了3个月。”
肖月看了一圈屋里,说:“小姑,算了吧,这些东西都已经旧成这个样子了,咱不要了,我们给你买新的。”
吃完饭,杨昌发去了山上,肖月跟杨小姑收拾屋子。
肖月跟杨昌发带着杨小姑买了一些零碎的东西,肖月又买了可以做2床被子和褥子的、布,给杨小姑买了好几匹做衣服的布,买了点家里要用的东西。
因为不是集会,所以人不多。肖月跟杨昌发先去了杨小姑住的地方,在一条很偏僻的巷道里,走拐右拐的到了一间破旧地屋子前面。
杨昌发跟肖月住着客厅右边的房子,左边的屋子空着,本来是打算给孩子住的,现在就让杨小姑住着,孩子到时候再说。
这要是能算这房子的周边环境,那整个镇上的屋子周围环境都不错,这个胖女人的真会睁眼说瞎话。
进来了一个中年男人对着福婶问:“这是谁?”
福婶拍着大腿说:“好我的杨大姐呀!当初我看你实在是可怜才收那么点钱,你想想这是镇上啊,哪有那么便宜的房租。”
肖月跟杨昌发也听说了,不过他们没理,这种事情越解释越说不清,等时间长了,村里的人觉得没新意也就过去了。
她笑着对杨小姑说:“小姑,别多想,咱们是亲人。”
带着杨小姑去了一趟药铺,镇上的大夫医术毕竟比村里的好。大夫把完脉也是说身子亏损的厉害,要好好养,给开了几副药,办完事三人就回去了。
福婶眯着眼睛对肖月说:“侄媳妇,你看看我这屋子,这后面是咱们镇上最有名的荷池,左边是镇上最大的酒楼,右边是镇上最好的私塾,这位置还不好吗?”
肖月本也没打算要这些东西,就同意了。杨昌发掏出了1两银子给了福婶。杨小姑只拿了自己那两件衣服。
福婶连连喊,“回来了怎么又回去了,马上要吃午饭了。”
福叔没理她,脚步轻快地走到了一座二进院子的宅子门口,通报过后就进去了。
杨小姑这几日一直在院子给自己做衣服,她原本不做的,但是杨昌发和肖月一直劝她,她也就答应了。
肖月跟杨昌发不理有人却着急了。
肖月从刚才这女人扫视自己的时候就知道她要钱,果不其然。她开口道:“福婶,这虽然是镇上,但是你这屋子也没有那么贵的房租吧!”
杨小姑喝着粥,心里暖暖的,哭出来倾诉一场,侄子和侄子媳妇的态度让她感到心里也舒服了许多,安定了许多。
福婶不在意地摆摆手,“但是人少,清净呀!”
收拾完屋子,肖月让杨昌发把牛车牵出来,锁好门三人去了镇上。
福婶还在说,杨小姑打断了她的话,“行了,我就是回来拿东西的。”
这天,肖月把杨昌发换下来的衣服拿到了河边清洗,回来走到门口的时候就听到院子里有人吵架的声音。
她进去一看,原来是杨昌发的大伯、大伯娘、叔叔、婶婶和杨老爷子、吴氏来了,杨小姑红着眼睛在一旁站着,吴氏跟杨大伯娘吵了起来,男人们在一旁站着。
肖月有点纳闷这几人怎么会一起来。其实她不知道,自从杨昌富做官之后,杨家老屋那边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捧,当然也有很多沾亲带故的人来套关系。他们害怕别人沾自家便宜,便主动疏远亲戚。
这次杨小姑受伤回来,他们害怕她是回来打秋风,又害怕她惹麻烦连累自己,便想着让杨昌发赶走她。
那天让杨昌发回老屋就是为了这个事,结果杨昌发不答应。吴氏跟杨老爷子虽然生气,但是却没办法,又不能自己去儿子家赶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