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的时候,肖月跟杨昌发商量了一下,现在先给柳溪寒盖间屋子,到时候借口布置房子去买东西也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沈俊凌也没有其他要说的了,就对着他们夫妻点点头出门了。
肖月跟杨昌发点点头,他们记住沈俊凌的话了。
将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了地窖里,家里还是跟以前一样,这次光是买东西就了他们一千两银子,但是也不贵,那两株人参就了八百两。
柳溪寒听了沈俊凌的话,没说什么,只是从衣袖里拿出一张银票,“麻烦你们了!”
第二天一早,杨昌发就出去找人干活了,就只是盖一间屋子而已,用不了几天的。
都说的差不多了,沈俊凌看着九爷,九爷点点头,沈俊凌便满脸不舍的说:“行了,我们得走了!”
于是在第二天下午的时候,杨昌发就赶着牛车到镇里去了,到天黑的时候才回来,买了满满一牛车的大米,到了家里趁着夜色全都放进了地窖里,又将家里仓房里面的粮食也都搬到了地窖里,只在外面留一个月的口粮。
肖月明白爹是不想占他们的便宜,就像是爹买粮食,听杨昌发说买了一些细粮,大部分都是粗粮,本来杨昌发要给他们买细粮,爹硬是不要。
他们刚离开的时候,家里的人都不习惯,杨小姑做饭老是做成六个人的量,杨昌发也经常是想着去他们三人屋子里,肖月更是怀念以前吃饭时热闹的场景,还有他们三人时不时争着跟她肚子里的孩子打招呼的场面。
肖月跟杨昌发点点头,正在这时杨小姑才从祠堂那里回来,她是跟杨三婶一起回来的,路上遇到人聊了几句就耽误了点时间,回来就看到九爷三人背着包袱,骑在马上,要离开的样子,她赶紧上前,“九爷,俊凌,溪寒,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只是粮食问题解决了,蔬菜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肖月最近就跟杨小姑两人在做各种酱菜,酸黄瓜,酸豇豆,蘑菇干,茄子干。
因此后来肖老爹跟杨昌发一起去买东西,肖家也是有地窖的,不过要不是这次肖老爹告诉她,肖月都不知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又买了白面,玉米面,红豆,绿豆,红薯,土豆,生,大枣,芝麻等粮食,一下子买够了可以供家里人吃两年都没有问题的口粮才松了口气。
柳溪寒温和的说:“如果有时间,有能力再盖一间吧,我可不想再跟沈俊凌一间屋子了,太挤了。”
肖月摆着手说:“不用了,这是我们家,我自然会盖的,你们都是我们的亲人,哪有听说过谁家分得这么清楚的?”
毕竟这个时候村子里的人还都不知道要打仗的事情,他们也不能出去乱说,免得引起恐慌。
肖老爹笑着说,不告诉孩子们,是怕他们嘴上没有把门的,不小心说出去了。
肖家那边肖老爹也是将一切得东西都准备好了,他们了一百两银子,都是准备的粮食和调料还有布,药材没有买,肖月说他们已经准备了,就不用再那个钱了,不过肖老爹还是去药铺抓了几副去风寒的药,他说备着以防万一。
现在的天气也热,干的也比较快,不过现在也没有人住,就让它自己慢慢干就行了。
之后在一个夜晚,他又跟着肖月悄悄去了肖家,将情况大概跟肖老爹和郑氏说了,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肖老爹和郑氏一把年纪经过很多事,他们心里也都明白。
沈俊凌看着杨小姑说:“小姑,我们有事得离开一段时间,你照顾好自己,我还会回来的。”
也幸好已经六月了,各种蔬菜都下来了,要不然还真的没有办法弄了,肖月每天跟杨小姑两个人关着自家的门,他们家的围墙也高,别人根本就看不到里面。
杨昌发现在也忙碌起来了,他每天都要上山打猎,要赶紧趁着现在多打点,不然到时候没有吃的东西了,大家就会上山采野菜,摘野果,甚至是打猎,到时候人一多,这山上可就没有野物了。
杨昌发还是尽量不伤害动物的性命,这样就可以带回家,到时候想吃了只要杀了就可以,也新鲜。
有的时候打到的猎物如果是死的,回家肖月就腌起来,或者吃掉,或者送给肖家。
在肖家的粮食买好的时候,杨昌发曾经去过一次杨家,隐晦的告诉杨老爷子这个问题,可是杨老爷子好象并不在乎,或者说他相信自己当官的小儿子,毕竟杨昌富没有得到任何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