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尚书,你的请求恕朕不能答应。父皇曾经交代过,老元帅和尚书二人之中,必须要留一人镇守京都,不然恐生祸端,到时便救之不及了!”
见几人都已得知了目前的情况,无法可想的赵斌问出了声,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为自己排忧解难。
其实这些事情真宗在位时也都知道,只不过毕竟都是些世家子弟,为了大宋的安定团结,只要没闹出太大的乱子,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样过去。
见赵斌语气加重,神情越发激动起来,湘云知道这样反而更加的没人敢说话,于是软声细语的化解着这位皇弟心中的焦躁,也让旁边的几位大臣露出感激的神色。
短短的七个字,却像是一记重锤击在众人的心脏之上般,让人感到一股窒息,若只是蒙兀一国,举全国之力至少还能勉强应付,可再有西夏侵袭,整个大宋的形势就岌岌可危,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了。
“长公主,战报上怎么说的?”
而东军和南军目前的态度暧昧,基本上是听调不听宣的观望状态,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需要防备吐蕃、大理、三韩和扶桑这些邻国的突袭,部队不可轻动。
正所谓太平盛世多佞谗,风雨飘摇辨忠奸,李继隆萌发死志似的请战,让赵斌大为感动,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各种老爷兵、吃空饷早已是司空见惯,若不是上层的一些将领还算有些良知,说不定都有屠杀平民,冒领军功的惨剧发生。
只是此话一出,老帅李继隆和兵部尚书曹玮双双皱眉,他们心知肚明禁军是什么样的货色,虽然听上去名声不错,但具体到人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以至于禁军的战斗力每况愈下,到了现在,号称八十万的禁军能有五十万就算是运气了,而那战力更是连边军的五万人都不如,属于一触即溃的状态。
“皇上,臣以为此时应派兵增援二处,禁军中抽调一部分足可以缓解燃眉之急,最不济也能挡贼寇于国门之外!”
某腐也是急的小嘴不时的嘟起,瞥了一眼身旁的右相王安石,忽然想起了个人来,回忆着前世在岳飞之前的抗金名将中好像有他的大名,顿时眼前一亮,急声道,
这要是上了战场,都不用敌人打,慌乱之中,自己就能踩死大半的友军,完全就是给敌人送军功的菜。
“什么?”
只是赵斌在第一时间便摇了摇头,否决了他的请求,
赵斌那边话音未落,兵部尚书曹玮便请战而出。没有一个战士不好打仗的,作为一个武将出身的六部尚书,曹玮眼见如此规模的战事,自然也眼馋着想到前线去厮杀一番,与其说是为了保家卫国,倒不如说是为了过把瘾更来得贴切些。
“万万不可!禁军战力低下不说,且常年驻守京畿重地,未曾遇敌,若是到了战场之上,恐怕非那些异族一合之敌,那样的话,反而有可能拖累到原本守军将士的士气!”
众人默然无语,赵斌更加感到愤慨,大事临头,居然一个分担的人都没有,他此刻的内心是苍白而绝望的,就连质问的这句话都说的有气无力。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当西夏强势越过横山,举全国之兵南下延安府时,西军也只能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局势,无暇顾及其他的地方,更别提去增援北军了。
若朝廷势大,他们还能服个软,平静以对,若朝廷一旦示弱,他们分分钟便摇身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咦?右相,你还记得看守宫门的那个宗泽吗?我觉得他颇有大将之风,不如让他试试吧!”
有人开了头,这话就好说多了,王安石也是趁机进言派遣援兵,进行救场。
其他几人面面相觑,对于此等关乎国运的大事,皆不想草率决定,于是现场出现了很诡异的沉默状态,足足持续了五息的时间。
而且,经过刺杀的事件后,皇甫少华也是预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下令全军备战,防止边关异动。
湘云皱着眉头将战报递了过去,给在场的众人阅览,自己则冥思苦想着对策,想要为新登基的皇弟想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来。
随着他的沉寂,众人也再次皱眉急思,却是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左右看看,又陷入了静音的状态之中。
“李帅请放心,这事完全不成问题。北军多是杨家旧部,这次我不仅要推荐宗泽去,皇上身边的杨护卫也是要过去的。有他在,那些将领起码的面子还是会给的,只要做到令行禁止,我想以宗泽的本事,拖住东路的完颜兀术应该可以,。至于那蒙兀军神耶律休哥,就要看李帅你的了!”
因为父帅重伤而魂不守舍的杨宗宝虽然心急如焚,却时刻牢记自己护卫皇帝的职责,只能在心里祈祷父帅平安无事。
此时听见长公主竟然推荐自己北上,他又如何能够不激动,好在这位皇帝的贴身保镖还知道自己的职业操守,依然站在赵斌旁边稳如泰山,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他情绪的波动。
相比较而言,老帅李继隆则没有那么多顾虑,听到湘云激将,立马拍着胸膛打起了包票,
“殿下和皇上请放心,若不能击败耶律休哥那小儿,老臣愿提头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