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5章 科尔沁将军  大明世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回到嫩江城时,已经是两日后。

李应仁入城后,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

这个物资是入冬后的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

剩下的时间将无支援,只能守着物资过活。

毋庸置疑,科尔沁草原是肥美的,但同时也是苦寒的。

辽东九月入冬,而科尔沁八月底就迎来了冬天,寒冬就席卷了整个草原。

也是如此,嫩江城的修建不过三个月时间,仅仅是挖了一道壕沟,以及长不过三四里的木墙。

城内近万的将士们,为了过冬的安全,一五一十地铸造了厚实的砖瓦房间,土墙厚达三尺有余,长炕更是一个不落。

为了避免柴火不够,砍掉了半座山,运来了五十万块蜂窝煤。

“把脚脖子也涂上,一个都别落。”

天山雪水流下,滋润了吐鲁番盆地。

科尔沁将军府如今只有一座嫩江城,城内也只有一万名被迫来此驻守的边军。

坎儿井也演变为两种,官井和民井,其中民坎是谁修建谁所有,政府保护其所有权。

一路巡查,虽然天气渐寒,小雪衣至,但士兵们却并未躲避,而是窝在洞中,观察着情况。

果然不出他所料,没几日就有部落在城池附近游荡,但忌惮其实力,不得不罢休。

在东北,除了袄防寒外,用猪油涂抹暴露的皮肤是最佳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冻伤。

士绅们不见踪影,官吏们都是外调来的,这真的能顺利控制一县吗?

虽然在科尔沁冬天超过了四个月,甚至达到五个月之久,但真正极寒的不过两三个月罢了。

就拿靴子来说,京营一般都是布靴,只有军官才用皮靴,而在边军,基本是苦寒之地,为了防水,基本上都采用的是皮靴。

而就算如此,高昌府出产的粮食,依旧是安西之甲,每年都要数万石粮食支持乌鲁木齐。

这般,张英才携带妻儿老小来到高昌府任职。

李应仁笑道:“到时候,暖和的时候可以折起,冷的时候直接从耳朵那放下,直接包住嘴和下巴,然后相扣。”

挖掘地下雪水,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可谓是上千年来祖辈相传的技能。

要是没有手段的话,再多的人,这城也是岌岌可危,

因为按照朝廷的规矩,边疆的官吏品级比内地要高一筹。

“胡说。”李应仁摇头:“如今科尔沁将军府设立,这群人都是大明百姓,手段自然要怀柔。”

如果随意征伐,那么大鱼吃小鱼,很容易就会助长出一个大部落,和平发展根本就不可能独大。

后勤供应中,边军和京营也是广泛提供,按例人均半斤。

其酿造的葡萄酒,远销内陆。

若是酷吏,那必然是打击大家族,没收民井;若是庸官,自然是得过且过了。

普通的同进士们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许多将士们为了省油水,留给家人,故而涂抹地较少。

张英将其拉过来:“这一路上舟车劳顿,对你的学问我就没催促什么,但如今已经到了高昌安乐城,你就应该学习了。”

实际上,驻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就是收揽人心,真正的建立将军府。

知县是从六品了,那这些佐贰官自然也是高品,通判正七品,县丞正七品。

“恩!”李应仁点点头。

由此,高昌府境内的坎儿井达到了上千条,长达数千里。

无它,贪图名利。

要知道,当官的都知道士绅和地头蛇的危害,但没办法,必须将其融入官僚体系中才能构建真正的权力中心。

更别提里面还掺着羊毛了。

“听说是鲸油。”副总兵道:“鲸油便宜,而且还容易获取,一头鲸就能管住几万人。”

张英走访中发觉,由于土地稀缺,高昌人对于种粮食并不乐衷,多种一些水果。

这时候,十岁的长子张廷瓒则好奇地投过脑袋,满脸的都是新奇,一双眼珠子滴溜转着,根本就看不过来。

只要待上一任,再去内地,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知县了。

别管是猪皮靴、羊皮靴,只要是皮靴,都比布靴来的强。

一口正经的官话,听起来就顺耳。

大大小小的坎儿井让他大开眼界,但同时他却发现了弊端:

六大民户,拥有着七成坎儿井,几乎可以决定高昌府的命运。

对于这位进士出身的知县,众人自然是尊敬有加。

多年来,张英只有一子,三十岁的年纪只有独子,可是很危险的。

当年满清壮大,就是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三部,从而成为了心腹大患。

油只是小事,但从这件小事之中就可以看出朝廷对于边军的重视。

按照惯例,新科进士们将去往地方担任主官,一般都是肥美之地。

跟随其后的副总兵则忙道:“应该够了。”

西北,高昌府。

能够让这些人安心戍守,他用的心思是极多的。

路过又一城垛,李应仁将熄灭的木炭拿起,给几个岗哨画起了眼线。

“我也不能忍心看你千里迢迢一个人至此。”

即使没有什么政绩,但一个能吃苦的评语就会打在身上,升迁略微提速。

马车中,妻子则抱怨道:“官人怎么到了这个地方,遍地都是土。”

要么是京畿,要么是要冲繁华之地,很少有到高昌这样西北的。

“是,父亲!”张廷瓒一板一眼地应下,眼眸中颇有几分遗憾。

为保证坎儿井的稳定出水量,一般每年都要进行掏挖、清淤、加固和延伸。

“地利啊。”张英叹道:“雪水救活了高昌。”

由于只是粗建,故而他也不过是有个大院子,几个亲兵在身边侍奉罢了,更别提享受了。

“效果是一样的。”

坎儿井一般是用油灯定向,用镐挖掘,用桶或柳筐运土,由人力或牲畜拉辘辘出土等。

“以我的名义吧,你还不够分量。”

辛苦几年换一个好前途,这是谁都会做的买卖。

李应仁也绝不允许科尔沁中出现一个挡路石。

但张英却偏偏来了。

在边地待三年,旋即入京就能更好的升迁。

“按照的是四个月的量给的。”

长久的累算,辛苦三年就能比别人至少能快上两三步,可谓是值当。

张英笑了笑:“咱们家的香火,也不能断!”

逮至县衙,一众文武们就迎上,将其一家人迎入衙门中。

李应仁则不惯着,要求人人涂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