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局,奥斯曼人做了两手准备。
先打,打赢了什么都好说。
如果打输了,那就投降。
盟国会接受奥斯曼帝国的投降吗?
这就是大维齐的工作了。
在穆罕默德四世率领大军驰援君士坦丁堡的同时,大维齐也率领议和使团奔赴陆战三师。
在布尔萨,大维齐见到了常盈。
“奥斯曼可以割让埃及,并且与帝国之间没有化解不开的仇恨。如果帝国能够退兵的话,两国可以结为兄弟之国。从今以后帝国的商人可以自由出入奥斯曼,享受奥斯曼人同等待遇。”
大维齐不安好心,一上来就想要离间盟国。
这点肠子当然不会让常盈上当。
常盈充分研究了附近的地形,决定以守代攻。
眼瞅着第二集团军开进到萨潘贾一线,奥斯曼人如坐针毡。
这样一来,损失可想而知。
比如奥斯曼人的炮台,火药和炮弹就堆放在火炮旁边。这样好方便装填和发射,能够以更快地火力打击海面上的敌舰。
陆战三师分别固守萨潘贾、卡佩特等地,围绕萨潘贾湖建立防线,依托四周险峻的山地地形,等着奥斯曼人前来进攻。
十一月末,经过惨烈的争夺,在付出了四万三千人伤亡的代价后,第一集团军终于攻克了恰塔尔贾外围的高地。
君士坦丁堡的门户恰塔尔贾再无险可守,盟军已经可以从高地上俯瞰整座城池,并且架设火炮对城内狂轰滥炸。
以往面对老式火炮,这种部署没啥问题。
一个月后,君士坦丁堡两岸的联系彻底被远洋舰队掐断。东岸的物资很难在白天运送过海峡,奥斯曼人只能在夜间顶着海峡里汹涌的风浪抹黑过海。
可远洋舰队使用的乃是高爆炮弹,炸开之后高温的弹片和火药四处飞溅,直接就将奥斯曼人囤积的火药给引爆了。
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人肯定没法继续前进去增援君士坦丁堡了。
可君士坦丁堡那边的噩耗却接连传来。
他们悲催地发现,他们的火炮射程不够,在陆地的高处居然都打不过远洋舰队。
除此之外,他还在后方的格尔居克建立了预备队,随时可以增援各个防线。
常盈的乌龟打法令穆罕默德四世十分挠头。
远洋舰队终于开始对博斯普鲁斯海峡动手了。
虽然奥斯曼人修筑了许多隐秘的炮台,只要不开火就不会暴露。但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效率。
要不是海峡的北端还在奥斯曼人手中,君士坦丁堡就要彻底变成孤城了。
盟国甚至都不需要对君士坦丁堡采取什么行动,只需要围困,然后派遣大军横扫其他地区,奥斯曼帝国就真的灭国了。
反正奥斯曼人急于增援君士坦丁堡,肯定会乱中出错,时间站在盟军的这一边。
其余的广袤领土将会任凭盟国驰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