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前面提到的“分液漏斗加连通器原理的撇鸡油汤勺”,就是典型代表。
所以从科技局出来,他就直奔长途汽车站,二十块钱买了张去邻市的车票,一个小时后就到了会稽。出站前又买了张地图,风尘仆仆找上门去。
最后居然被他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混了进去,脸皮也是够厚。
想到这点,顾辙也就没什么利用他人的负罪感了。
暂时遣散了队友后,顾辙就拿出这一周里,他梳理出来的几个小专利,开始琢磨自己的赚钱大计。
随后就把全部申请材料快递邮寄到京城,再汇款了一下申请规费。
再加上权利请求书条目如果比较多、超出一条加150,技术说明书超一页加50到150。
但根据《专利法》,实用新型的申请对象只能是实物专利,不能针对方法、工艺。
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顾辙的心着实有点大了,有点过于乐观。
顾辙厚着脸皮,又想方设法劝说了很久,无奈绝对实力太弱,对方怎么都不肯相信他的潜力,只好暂时作罢。
申请一个发明专利,国知局起步就要收一千块受理费,实用新型五百起步。
那石韬晦还算客气,给了顾辙几分钟陈述,还浏览了一下他的材料:
“你发明了一个新式鸡汤勺和鸡尾酒滴管,想卖给我们?不过顾先生很年轻啊,你是什么单位的?”
减法做完后,顾辙手头就只剩下两个只是在机械结构方面有点微创新的小物件,属于那种画个结构图就能直接申请下来的实用新型。
我们没时间为这点小事折腾,也不想冒险。你要真想谈,正儿八经成立个公司来谈,否则我们凭什么相信你的实力。你那两个申请,根本不能保证拿到授权。”
大不了被人当骗子赶出来嘛,几十块车费还是赔得起的。
那些没有实体的技术,你只能申请发明专利。而涉及新材料的发明申请,对配方的审核非常严格。
另一个,则是“基于滴定管原理的夹层鸡尾酒滴管”,便于水平比较次的调酒师也能调出某些密度分层鸡尾酒。
了解下如今的专利申请办事流程,再问问怎么汇款付钱。
……
顾辙看了一眼对方的胸牌,名叫石韬晦。
好在东海省也算创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重视技术研发的民营中小企业也比较多。
第二天是周一。
这种小玩意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事儿,跟学历资历没关系吧。我还参加化学奥赛拿过奖。可以给你看证书。”
所以综合算下来,一个发明至少要给国知局四千多,实用新型也要一千块左右。这对于如今还在为“暑期要赚到两万块还按揭”的顾辙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开支。
这社会异想天开的民科太多,浪费时间。
“你是提前读书的吧?怎么高中毕业了还不满18周岁?你压根儿就属于民法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啊,你有什么资格跟我们谈?
你不会是什么科二代、拿了家里长辈的成果挂自己名下刷资历的吧?我实话说了吧,你那几个专利,没什么投产价值,买来也是刷指标充库的。
实际动手推进后,才发现问题一个接一个,哪怕重生了,赚钱依然是不容易的。
滴管材料特地选用了一种疏水毛细材料,所以刺破分层液面的时候,不会导致张力破溃、酒水提前混合浑浊,非常适合后世酒吧里常见的“深海水母”、“外星人脑”。
如果请代理机构的话,哪怕是最便宜的,那也要至少新型两三千、发明七八千。
至于灵感,顾辙也是在做“分层萃取实验”时,联想到的。
……
顾辙也不想说谎:“我是明州镇洋中学的,虽然今年才毕业,但我的分数能稳进东海大学。
对这种随随便便找上门来的家伙,他只能先用履历筛一遍。如果人不靠谱,那就没必要看了。
碰壁之后,他至少知道了自己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要么等专利授权先下来,等自己年满十八周岁、或者等自己能开一个公司、以公司出面承担缔约责任。
创业,不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嘛,本来就没指望一蹴而就。
顾辙调整了一下情绪,不卑不亢地收起材料:“那就多谢指点了,等我开了公司,或者拿到授权之后,我还会回来的。”
石韬晦看着顾辙的背影,也是暗暗有点佩服。在这个年纪,能做到这么有韧劲、脚踏实地办事,在年轻人里不简单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