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顾哥的每一步,都是有后招组合拳的
陆幽幽等人赶到实验楼围观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顾辙在他租赁的实验室门口维持秩序,拦着一些今天临时来视察的院、校领导不让随便进,场面几乎一度混乱。
顾辙也是没办法,他并不想装清高,实在是他的实验室里,还有很多做了一半的研究,不能暴露过程和思路。
否则万一让别人受到了启发、知道了实验的整体策划布局,也模仿着跟他进行科研竞赛,甚至投入数倍的人手和设备,顾辙可没把握绝对跑赢。
还是谨慎一点比较好。
而此刻被他拦在外面的,有校学工处的柳处长、本院化学系的徐主任,还有一位省厅基教处的秦科长——
顾辙并不知道,这位秦科长和柳处长,暑假里的时候还帮他说过话,当时为了树典型,把顾辙拉到了邱成桐奖学金的名单里。
说来也是顾辙争气,这个典型居然越成长越拔尖,大一就能发《学报》英文辑的论文,还实打实搞出了一个似乎很有产业界前途的科研项目。
这让秦科长他们不能不好奇,在看到媒体上的两篇报道后,专门过来安排了一下视察,看看自己当初树的典型到底成长到什么程度了。
如今被顾辙拦住,他们肯定是有些不快的,毕竟他们内心还以顾辙的恩人自居。
她的镜片是完全透明的,还是带有一些颜色的?如果带颜色,那就绝对是模铸法生产的,依视路目前也没本事用离心法生产出染色隐形眼镜。”
剩下肉眼看不出问题的六七片,才上验光机。最后居然还真就给他挑出两片能够和目前市面上大牌隐形眼镜光学质量相差不大的货色。
在徐主任的解说之下,另外两位不懂化学的,才算理解其中艰难,秦科长点头道:“原来这样……那小顾这个研究,还是很有前途的嘛,软镜能和外面疑似硬镜的精度一样高了。”
至于前置的材料配比区,你们就别过去了,也不能接触其他实验员。剩下的内容,我保证本学期结束的时候,你们再来、一定让看。”
为此,顾辙还专门租赁了一台类似眼睛店里给镜片验光的机器,可以检验最后成品的光学镜度、离心分布特性。
足足视察了二十多分钟后,顾辙总算把十片隐形镜片离心好了。
技术细节说来太复杂了,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没有顾辙的话,按照地球人原本的研发轨迹,至少要到2010年代才能搞定这种材料。
他先目检一遍,把肉眼看上去就肯定存在散光不匀的不良品剔除掉,没必要浪费验光机的时间了。
“确实,小顾,你目前测试的结果还不行啊。不过,我也了解过,离心法的因为只有单侧模具限位,精度确实不如双面限位的模铸法。
“这个顾辙是个全才啊,不但亲自实验做得好、化学有天赋。连科研管理都做得那么好,这放到那些新材料科研公司去,怕不是直接当个项目经理都行吧。”
另外两个视察领导当中,柳处长没怎么接触隐形眼镜过,便不予置评。
秦科长因为他女儿在家里也戴隐形眼镜,对这个比较熟,就拿起一片放到眼前仔细观察,稍微评估了一下之后,问道:“这两片,是按照多少度数做的?离心精确么?”
秦科长顿时露出一副“不出所料”的神色:
徐主任就耐着性子跟顾辙讲道理:“小顾,院里也知道你的顾虑,国家和学校也都是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不会侵害任何合作单位的权益。
实验室里,本来就被隔成两个部分,顾辙就把吴丹青和孔超凡等人关在內间,连同聚谷氨酸和甘油醚交联剂的配比设备一起,不让外人看。
徐主任也不想来客拂了面子,尤其秦科长是省厅来的,跑一趟不容易。柳处长那边倒还好说,反正每天在同一个校区里办公。
徐主任对化学还算懂,也接触过,听了秦科长的话后,也用专业的眼光审视了一下,用公允的口吻居中评判:
如此一来,哪怕是配料的孔超凡,也不知道“最后到底是哪一个配方生产出来的隐形眼镜,性能可以超越现有技术”。
而模铸法是静态凝固的,染色剂在镜片胶体内均匀分布,最后成品也会颜色均匀。而离心法是动态凝固的,要不停地甩,自然会导致密度大的东西被甩到外侧边缘、密度小的留在中间。
他不由好奇:“为什么离心法不能用来生产染色的隐形眼镜呢?”
三人心中如是暗忖,愈发惊讶不已。扶这个顾辙真是扶对了,将来绝对给学校争气。
除非,他们能研发出一款密度和染色剂足够近似、同时其他理化特性也完全满足隐形眼镜的新材料。
不过,这也是一个展示成果、获得荣誉的机会,希望你配合,尽量挑一些不涉密的实验环节和研发内容,让大家评估一下。”
顾辙在旁边,始终没有辩解,他也不在乎这些看热闹的人怎么看他。不过,当秦科长提到“疑似”硬镜这个说法时,顾辙还是本着科普的态度,追问了一句:
“秦科长,看来你对于我的材料技术能否胜过依视路的软镜,还有怀疑。我是无所谓,不过,想要确定令嫒戴的是软镜还是硬镜,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