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都没有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国知局官网上是查不到细节的,靠不靠谱没保障。这种情况下,顾辙也没主动来找我们兜售,我们也就假装不知道呗。”
我记得你们部门去年美瞳的销售额才九百多万吧?这就已经算全国前三了。顾辙这人胃口太大,仗着自己有独门技术,每次都是狮子大开口。
程朗听了不禁有气:“你不知道他们的技术是否靠谱?老史,这儿没有外人,我就明人不说暗话了——常理度之,都没申请公开、进入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确实有较大概率不靠谱。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你快去接触一下,问问这个技术的授权价格吧。反正我肯定会向董事长申请,目前美瞳的生意太难做,我们的成本劣势太巨大了,技术短板必须解决,否则这块市场没法做了。
但顾辙是什么人?他过去这一年多里搞的发明创造还少?在东海省他上了多少次电视、报纸,被当成东海大学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典范来宣传,还上央视《今日说法》了。
“我知道顾辙卖得便宜,但是这不才刚开始么,我们还能多观望一下,我觉得至少今年年内不用太急。
至于觉得美瞳能有多大前景、值不值得投入和牺牲,我相信董事长的判断,我说了不算。今天就是先给你透个气,你好提前准备起来,别董事长问起的时候,你毫无准备。
史明德一愣:“一点五倍?那也不是很高吧。这个市场就那么小……”
现在的新技术,虽然看起来更有前途,但只是“一般授权”都要500万,也太扯淡了。
但实际上,如果你拿了专利之后,完全拒绝谈判、拒绝对外授权,还是有可能触犯法律,如果最后被判定为为了社会公益需要,还是有可能要你强制授权的(但肯定会给你钱)。
史明德看到这个价格时,好悬没气死,当然也不可能直接答应,不然他肯定要被解雇了——就在10个月之前,他问顾辙租透明离心镜片材料专利时,才200万人民币一年的租金,而且是排他授权。
然而,程朗今天却不能吃这一套,他只是潜意识里短暂认同了对方几秒,随后立刻恢复了严峻的表情,把那几页纸往办公桌上一推:
“十月份的销量数据都已经出来了,我们的美瞳销量下跌很厉害,整体下降了一半,尤其是中旬和下旬,下降有越来越惨烈的趋势。我随便抽了几天来看,下旬估计比去年同期跌了三分之二。
这摆明了是挑衅!是在向全国经销商展示他的技术实力、展示他的成本控制科技永远比我们强、他想卖多少价就能卖多少价、奉陪到底!
我完全可以猜测,明年开始,300度以下的低度隐形眼镜市场,美瞳的市场规模会比透明镜片还大!而且这个差距未来还会越来越大!
史明德思前想后,也只能如此了。
我们做供应链管理,做采购,也要想着压价的,不能惯着这种唯科技论的疯狂科学家!我们要让他看看市场不是有科技就能掌握住的,营销、宣传、推广、品牌一样重要!
每个环节都有创造巨大价值!被科技研发一个环节把绝大部分利润吃走了,其他领域怎么活?还怎么是长久之计?
这种人你必须拖他,不能马上接触,防止他狂妄自大。要在市场上打击了他的气焰,才好便宜点的价格拿他的技术——如果这个技术授权真的非拿不可的话!”
换句话说,专利就是拿来卖的,不是拿来吃独食的。
没办法,只好先接触一下,让他报个价,死马当活马医吧。再找找研发部的人催一下,看看能不能逆向分析出来,他用的到底是什么材料,能不能受到启发绕开……”
不租是不对的,租很贵是可以的。相信顾辙这样懂法的人士,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现在这样,顾辙美瞳眼看有做起来的趋势,你再去要授权,肯定会更贵!而且他的美瞳定价策略、一直盯着我们的传统透明镜片的价格战尺度,我们传统镜片卖几块钱,他美瞳也卖几块钱。
程朗说罢,有些恨铁不成钢地往休息沙发上一座,扯了扯领带,恨铁不成钢地说:“你们为什么不积极一点,趁着顾辙还没证明这个市场很大之前,就跟他接触谈授权费呢?
哪怕之前大家打过官司,我们没胜诉,被他抢回一点生意,也还是有好好坐下来继续合作的可能性的嘛。商场上哪有隔夜仇,只有永远的利益。
他稍稍做了一下功课,第二天上午就抹下脸皮,先让手下的人跟顾辙联络一下,表达了海昌方面继续与对方深化合作、不再加剧价格战、租用新技术授权的意图。
顾辙也不好不报,就直接回复了一个“每年500万人民币,一般授权,只租不卖”的天价,让他们先等着,爱租不租。
一般授权可是能够重复卖的,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竞争对手,顾辙要是能500万卖三家,依视路海昌博士伦都让生产,那就是一年收1500万人民币了。
他怎么不去抢劫?
所以这个是肯定不能认的。
暂时没办法的史明德,只好把全部希望寄托到海昌的研发部身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