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在顾辙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时候,陆谨明又告诉了他一个消息。
毕竟那次省里领导来视察这家明星企业也不是白视察的,省里领导一走,明州当地的银行就被打了招呼,要在融资上配合关键企业成长、供应链稳定。
天元光学的朱怡婷,现在每生产一副美瞳镜片,还要给天元科技至少12块人民币的授权费呢。每天生产销售几千副,那就是一天三四万的授权费。
口罩企业还能继续高速生产出货到十月份,随着医疗机构库存全部恢复后,口罩企业才开始减产、并在数周内传导到更上游的熔喷布企业。
陆谨明应声回答:“行业形势不好,但我们形势绝对可以,你慢慢来,完全不用急。对我而言,就算再卖一两年普通熔喷布,也能确保薄利多销,永远拖得起。”
如果折旧的话,这些机器至少还有一千五百万左右的剩余价值。
之前陆谨明做了十年外贸,也才从白手起家做到三千多万净资产,今年一年又让他翻了一倍,已经快七千万了。
巴菲特说过,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最近退潮那么厉害,很多融资租赁买机器的人,付不起尾款,都被银行找法院强制执行、抵押拍卖了。
我自己完全忙得过来,各方面都可以兼顾的。再说了,自己人也要明算账,你们不要有压力,我跟幽幽结婚之前,一切技术合作,都要账目明确。
从净资产的角度来说,顾辙已经超越了陆谨明,超越了陆家。八个月前,陆家的净资产还是顾辙的六到八倍。
所以他立刻赞许地接受了顾辙的表态,欣慰地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该多少是多少好了。相信小顾你弄出来的新材料技术,肯定都是能有颠覆性价值的绝招。
但是陆谨明的两批次投资,到十一月中的时候,已经分别回本后又净赚了四个半月和三个月了。
在陆家翻倍的同时,顾辙翻到了二十倍,可不就反超了么。
这还是净资产,不是什么估值,是拿到银行直接能用专利权抵押、贷到大笔款子的那种含金量。
但即便如此,跟顾辙的火箭蹿升速度比起来,那增长率简直有数量级上的差异。
陆谨明还是很有眼光和魄力的,当时小赚一笔后,发现有前途,立刻果断第一时间又高杠杆融资扩张了一把,还利用信息差和之前谈下来的长约,买到了几台老外没来得及调价的机器。
陆谨明算了笔账,小两千万的投入,其中一千多万是贷款。现在机器全部回本、贷款也还清了,还结余了超过两千万人民币的现金流。
说着,陆谨明翔实地透露了一批数据。
虽然从三月份到现在,八个多月的时间里,陆家的生意也跟着膨胀了将近一倍,今年陆谨明做熔喷布生意也发得狠了。
陆谨明也是做了十几年生意的老江湖了,白手起家拼起来的,以他的嗅觉,意识到融资方面的便利,当然要如饿狼一样扩张一把。
所以现在他也不希望让陆家人觉得被俯视。
你忙的话,后续的技术升级产业布局我们自己搞就行了,也不能都依靠你的神来之笔。有时间也要劳逸结合,家里的事情让幽幽多承担一点就好了。”
顾辙收陆家人的钱,这也是尊重陆家。将来新一代熔喷面料研发出来后,陆家人要生产,具体的授权费操作,应该是跟天元光学和天元科技的关系一样的。
国内的熔喷布市场,是在十一月份开始,才出现之前投资过热、价格暴跌。
顾辙就是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性格,一年前他不希望自己将来被历史书写得跟“比尔盖茨起家靠母亲认识ibm高管”那样龌龊。
林林总总算下来,他今年一月份的时候,跟顾辙联手、一起投了七百多万人民币,后来又陆陆续续杠杆了一千来万。
而对陆谨明而言,反正将来也都是女儿的,现在争气一点,是最好的选择。
我听小婷说,天元光学那边,授权费都是四六开,生产厂家只留四的毛利,还不是纯利。六的毛利先给到专利授权公司,我们也可以参照这个例子起步,反正只要新产品未来能卖得出去,六成毛利先给你当专利费。”
很多机器年初我自己买的时候,要两百多万的那种,现在八成新五六十万都能拿到。还有那种日产能比我们的早期型号大好几倍的、能日喷三四百公斤熔喷布的机器,现在也只要一百多万。
你后续要研发熔喷布新材料的话,这些机器也还是可以用于生产的吧?”
对于这个疑问,顾辙立刻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可以,当然,如今所有的机器,都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装,或者是加上一些后续新研发的配套设备。”
陆谨明立刻心态更稳:“那就妥了,我这胆量,都是贤婿给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