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此刻,他是彻底心悦诚服,坚信跟着顾辙混,一年买房绝不是问题。以顾总的思路,这样研究下去,肯定是能出大成果的。
“这个实验设计思路,您是怎么想到的?我读研六年,就钻研液相沉积法了,也涉猎过薄膜沉积法,但是对薄膜沉积的工业应用,也没有您那么深刻。”
虽然,他对于未来的大成果的其他至少七八成技术要点构成,还茫然无知。
但顾辙要做的“pva/plga单向透水吸附面料”,不可以一次性喷那么厚,因为如果亲水的pva和疏水的plga各自堆叠到毫米级的厚度、然后再上下交叠在一起,就达不到“牵引吸附夹层中的水分子,让水分从内侧往外拉扯挥发”的效果了。
当然了,这种布料最后在宏观层面的表现,也不必是完全由plga或者pva构成的,可以只是内外表面由这两种材料交叠数次构成,而中间提供结构强度的主料,可以是其他有机化纤面料,只要没有明显的疏水性或者亲水性倾向就行。
这种东西要量产,熔喷成本就比单一材质熔喷布高太多了,因为原本喷一道就过的,现在可能要反复交叠喷好多次。
类似于两边都是千层酥皮、中间是奶油主芯的拿破仑蛋糕——总之技术细节很复杂,也难以精确描述让外行人听懂。
反正其中关键要点就是:顾辙要想办法做出能让plga和pva材质层都足够薄的熔喷层,而且要降低反复堆叠熔喷的成本,解决其中很多工艺问题。
……
这样多层plga和pva和掩膜都叠到一起之后,可以稍稍加热、就在plga和pva不再次融化的情况下,单独把掩膜融化了,流出来回收掉,只留下plga和pva层叠的复合布”。
最后要实现的效果,就是内层往里吸水、往夹芯层里送。外层往外排水,从夹芯层里抽。
喷到收集滚筒表面平均积了差不多0.1毫米厚的聚丙烯细丝后,再稍稍冷却一会儿(冷却的过程中收集滚筒在转,滚筒表面是冷的),就可以把布取下来。
另一个关键的必要条件,是对喷丝飘动轨迹的精确控制。因为丝越细,被喷出来的时候就容易乱飘。
就算喷射气流很强劲,也无法很精确地控制喷丝的走向,这涉及到极为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而且喷射气流也不能无限加强,否则喷丝就被吹断了。
对机器的占用和硬件折旧成本也就大增,导致这种布料就算生产出来,价格也是极为昂贵。毕竟相比于普通熔喷布,这种新材料占用的熔喷机工时会多数十倍,还有其他配套复杂工艺。
把材料喷薄,不是外行人想想那么容易的,这里面有很多难点。
所以一旦单层厚度降低到微米级,你随便乱喷就会出现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甚至完全没有覆盖到的情况,质量控制也就无从谈起。
触类旁通之下,看看中科院纳米所相关论文、学会“如何用对应吸附薄膜,把plga和pva喷层吸附得尽量薄而均匀”,还不是轻轻松松?
这里面的敬畏奥义,顾辙还用告诉你金灿么?不明白就乖乖虚心学习!边干边学!
这次的项目做好之后,顾辙相信意义绝对是巨大的,不但是造出新的熔喷材料那么简单,关键是顾辙要树立自己在“化学沉积法”,尤其是“气相薄膜沉积法”工艺领域的学术地位。
而这个问题,眼下如果没有顾辙亲自插手,其他同行几乎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同理,收集亲水的pva喷层的掩膜,则要反其道而行之,足够亲水疏油,用水性表面特性把“堆叠不平”的pva尽量拉平。
将来等他去斯坦福读完研、准备搞出石墨烯的时候,他才能一次性拿出足够多的干货,而不仅仅是拿出一个“撕胶带”的偶然科学发现。
顾辙要做得比历史上那几个阴籍露奸科学家更多更好,甚至在发现石墨烯的同时,立刻就同步做出“如何用铜离子掩膜吸附甲烷气体中的碳原子、形成铜离子和氢离子置换、得到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
但是,这事情肯定是可以解决的,最后多了多少钱,都摊到产品售价上就好。所以这个活儿,顾辙第一时间就交给了明远国际的工程师,陆谨明也亲自带着他们去摸底挖潜改良机器。
这无非是个在成本和性能之间搞平衡的事儿,喷丝越细,熔喷机生产效率越低、每天产量变少。喷嘴滤网损耗越大、配套零件磨损、寿命也都有影响。
类似于做千层酥的时候,一开始为了防止面饼层粘在一起,需要一层层抹酥油。但最后面层定型之后、进烤箱之前,却希望把中间的酥油层给去掉。(例子不太恰当,但也举不出更恰当的例子了)
这么多弯弯绕绕的复杂科学思路混杂在一起,给没开上帝视角的普通地球人100个脑子,也难以单独把一系列问题想明白。
这样一来,靠着搜集膜的特定材质,可以进一步把微厚熔喷的厚度误差,额外再拉平一个数量级。
当然,这个其实原理上来说并不是解决不了,不管是给喷嘴加新的更精密的滤网也好,还是用别的手段,相信产线工艺工程师都可以解决。
西方人可以“撕胶带”偶然发现石墨烯就拿诺贝尔奖,顾辙却必须证明自己“不但能发现,还能提供第一代非偶然性的、不靠撕胶带也造出石墨烯的早期实验室科学量产法”。
如果连这都做到了,除非老外不要脸到直接掀桌子自废诺贝尔奖、让诺贝尔奖从此灭绝,否则他们就不得不被迫把这个诺贝尔奖给顾辙。
顾辙就喜欢这种对手不喜欢他又拿他没办法的情况。
而眼下这一切,只是顾辙一盘大棋的一颗棋子而已,让他初次树立涉足化学沉积法领域的契机,顺便还真能赚一大笔钱,看起来就非常的合理,不突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