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手想知道顾辙究竟要干什么,就只能通过非法的间谍刺探手段。
“刘总,咱打开天窗说亮话,如果让你透露其他客户与你们之间的订单信息,你肯定不太愿意——当然,这也不算什么不道德的泄密,
毕竟如果贵公司遇到招投标项目,招标方要求贵公司拿‘历史订单业绩’来证明你们的在华市场地位,你们还是愿意拿出历史合同来自证实力的,不是么?”
刘民生原先没跟顾辙打过交道,不知道顾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所以第一时间只是警觉地反问:“顾总你想干什么?这么拐弯抹角地,我不知道怎么配合。”
按说,以顾辙在rpg公司的采购规模,是不足以见到市场总监的,毕竟才几十万美元的设备单子。
加上他的公司也在魔都,离东海省并不远,他也知道顾辙如今还是阿狸巴巴的股东,虽然绝对的势力和生意规模不算很大,但上升空间绝对可观,算是周遭数省商界的一颗新星。
刘民生终于不得不慎重考虑顾辙的提议了。
顾辙:“所以,这么说吧,我相信,光学材料企业,一般并不是贵公司的目标客户吧?国内几乎没有光学材料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此前会需要用到高能微波辐射催化设备的。
因为往长波段方向延伸的辐射,天然可以透过绝大部分透明材料,包括模具玻璃和模具树脂,根本不需要研发。而透过紫外线甚至极紫外线的透明材料,才需要特别研发。
这样的情况下,对方考虑到顾辙的后续前途、还有顾辙表示“将来等他的新项目研发有所成就后,下一阶段会需要更多的rpg公司高能微波催化设备”。
与此同时,德国rpg方面的刘民生刘总,也在实时给顾辙通风报信,把别人在他那儿采购的设备清单、周期节奏,统统报告给了顾辙,顾辙等于是开了透视。
在科技竞赛中,就算最后反应过来上当受骗,也绝对来不及了。
这一切,都是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同步进行的。
顾辙只需要合法渠道的公开信息,不需要任何人违反保密协议,就足以逆推对手想做什么。
而是授权给他们在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到时候,他们在镜片领域的科技含量,只会被所有同行完爆,成本比同行至少高三五倍,这是绝对活不下去的。
顾辙是本校学弟,还许诺了那么多长远交情好处、还不用他做危险的事情,全部都是合法情报的正常搜集,也就欣然允诺。
确实,向一个客户通风报信另一些客户的采购信息,这事儿本身不说违法,但也不是太地道。
德国rpg的人虽然不了解华夏,但刘民生作为国内的代理商,却是对国内商业的前沿动态很了解的。
但是,只要我做出了这个表率,我相信以我在业内的材料科研领军地位,只要我放出风声去,或者通过别的渠道,肯定会有同行跟进的。
相比之下,他们知道孰轻孰重,磕头赔罪也好,交出涉案人员赔罪也好,都不叫个事儿。你好歹也是个博士生,囚徒困境应该听过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供出同案犯得宽大,被同案犯供出直接坐穿。
对你来说也没损失,因为这些客户永远不会有后续购买需求,而你给我通风报信,也没人会知道,无损你的商誉。但是我却有后续科研项目,会大把采购到本领域的科研实验设备。”
不过,光学材料企业,从来都跟高能微波辐射设备企业八竿子打不着,正常情况下不会是该行业的客户的。
让对方注意到顾辙在高聚新材料领域的科研地位,注意到顾辙是一个崛起很快的科研新星、还上过《今日说法》树过典型。
刘民生表情微微凝滞了一下,嘴角也本能地抽搐了半秒,决定还是暂时静观其变:“那又如何?”
与此同时,顾辙也开始给沈明博压另外的任务:研发最适合透过目前所测特定紫外线辐射的透明模具材料。
这也是顾辙之前之所以要把潜在刺探对手的后续催化研发方向,往红外线和高能微波这个错误方向误导的原因之一:因为只要对手往这个方向误解了,他们就不会去琢磨“如何研发可以透过催化辐射的透明模具材料”的问题。
除了安排人去海伦那儿假装应聘、搜集外围消息。顾辙的第二步配套动作,就是跟德国rpg公司的在华代理商,进行了额外的秘密谈判。
3月下旬的一天,顾辙确认同行已经在坑里陷得够深之后,终于找了个机会,在这天下班时,让魏一平单独留一下,私下谈个心。
……
时间悄然来到3月20日前后,顾辙这边,二相法聚酯镜片新材料的研究,其实也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
跟这样的人结交,没什么不好的。
顾辙在采购了几台设备后,借机找到rpg(华夏)的一位市场总监,名叫刘民生,请对方喝个茶,提点要求。
只是眼下天元科技这边的二相法聚酯光学材料研究用不上罢了。但顾辙开坑多,根本不怕多养博士。
但这已经很仁慈了——谁让我是民企,我不在乎雇员有没有犯罪记录呢,我这儿很灵活的,人尽其才,不比编制内。”
魏一平忽然听到老板这么说,也是颇为措手不及,懵逼了好久,完全没有反应过来,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就这么怔怔地听老板一个人在那儿独白,简直比王志文的自言自语台词还要孤寂,压根儿没有对手。
顾辙叹了口气,看了看手上那块十几万的名表:“懵逼也算时间哦,我没空跟你一直耗下去,我给过你们机会,说只要好好干,一年就攒够首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