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兵至池州,开始全力猛攻池州城。
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及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俘虏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
【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精兵大舰,雄心勃勃,是朱元璋等人开拓事业的主要威胁。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再次率水军数十万东进,意图直取应天府。
朱元璋以弱御强,设计用伏,诱敌深入,命令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设伏,此三万人为全军主力。
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彼时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而逃。
龙湾大捷,朱元璋转危为安,顺便还壮大了力量。】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驻军洪都的原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举兵叛乱,徐达带领汉阳的军队前去评判。
四月,由于徐达驰援安丰,陈友谅乘虚而入,攻陷吉安、无为等地,并集中兵力猛攻洪都。
洪都被围两个多月,形势吃紧。
朱元璋连忙急召徐达自庐州前来会师,并以舟师二十万屯湖江、九江口和南湖嘴以截断陈友谅的后路。
陈友谅得知朱元璋大军将至,于是从鄱阳湖东面撤退,最终双方于康郎山相遇。
两军遭遇,徐达身先士卒,率军力战,大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一千五百多人,并缴获大战船一艘。
在徐达的指挥下,朱元璋大军与陈友谅激战数月,最终陈友谅被打得移师泊渚矶,不敢再战。】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即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陈友谅看准了时机,卷土重来。
他率领着号称有六十万的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
【彼时,徐达正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刘福通。
陈友谅就是看准了这个时机,果断对朱元璋发动了迄今为止最大大规模的攻击。】
“一场旷世大战,开始了!”
“鄱阳湖大战好像是《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原型吧?但我感觉这一战比演义里要惊心动魄的多了!”
“这是朱元璋的翻身仗!打败了陈友谅,朱元璋才算是真正的起义第一军!”
【面对来势汹涌的陈友谅,朱元璋亲自带兵迎击,双方随即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战。
陈友谅在兵力和财力上占着绝对的优势,他拥有兵力六十万,巨舰数十艘;而朱元璋却只有二十万人,而且用的还都是小船。
但是,朱元璋没有怕,徐达、常遇春等将领更是斗志昂扬,小宇宙熊熊燃烧!】
【交战一开始,徐达便身先处一线,指挥将士奋勇拼杀。
陈友谅军船大、坚固,但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不下,杀得难解难分。
其中还发生了一次险情。朱元璋的座船搁浅了,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发现了这个机会,于是率领船队来围攻,情况十分危急。
在这危急时刻,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这才救下了朱元璋。】
【陈友谅的军队可不是乌合之众,在他们的拼死进攻下,徐达所在战船都着火焚烧了起来,还被无数陈军围攻。
但徐达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熊熊大火,依然继续坚持着指挥和战斗。
得亏朱元璋及时派出战船救援,加上徐达等人的顽强防守,这才终于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