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程还不能中断,得一气呵成。
只是郑林楚那边对于制似乎挺急的,他们只好缩短日程了。
清理好红薯,下一步便是将去皮的红薯加水放入大锅中,用木柴烧大火蒸煮。
几个汉子中,张兴原的力气最大,搅动的速度也快,二房这锅中的稀也是更早地熬好。
除了烧火以及继续搅拌的几人,其他人便纷纷围在锅边观察成果。
待红薯煮熟煮融后,四个男子分成两组,各自将锅中的水与红薯取出放入大盆中,再加入捣碎的麦芽。
剩下的便要取出一半制作丝,而要制丝,便要将稀放置冷却,再将其缠在木板上,一遍又一遍地拉丝,直至将它拉成丝线一般的粗细。
待其加水成为糊糊之后,便可以放置一段时间进行醒发了。
兴奋的众人各自去取了筷子,缠上稀。
其实他们更倾向于一日制作一锅,分成六次试验。
众人早上卯时便起了,到午饭时间,这汁水都尚未挤完。
毕竟只有试验的次数足够多才能更熟练地掌握制作方法。
不少人更是迫不及待地将那好看的稀含入嘴里品尝,倒是薛璇静这个小丫头,作为这锅稀的负责人,颇为认真地是分开两根筷子,将其拉出丝,看其品相与粘稠度,仔细确认是否已经完成。
下一步便是熬汁,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用火煎熬浓缩水,整个过程至少得要两三个时辰。
众人便又缠出稀观其品相、品其味道,确认是否是合格的稀。
待二房这边已经开始拉丝时,大房那锅的稀也好了。
与洗番薯粉差不多,便是将这些糊糊倒入纱布进行过滤,将浆水过滤出来。
大房这一锅,便是薛玉海与孙丁旺两个劳力轮流替换,二房这边自然便是张兴原与薛玉海两人负责。
醒发好番薯糊,接下去的挤汁,才是又耗时又费力的一步。
为尽可能地收取红薯糊中的分,过滤时要不断用温水冲洗这留在纱布上的红薯渣。
折腾了一整日,也等待了这么久,终于要出成品了。
这水温高了烫手,低了又挤不出汁水,处理起来还是相当的麻烦。
捣番薯泥就是个力气活,耗时倒不是太久。
若不是亲眼看到,并且亲手参与熬制,众人根本不敢想象,只能卖一文多钱的红薯,就能制出一斤。
不管是那稀,还是丝,亦或是成块饴,当真都是甜如蜜,比之市面上卖得更是香甜的多。
这种品相的若是卖出去,就算没个两百文钱一斤,怎么也得有一百五十问吧?
直接是百倍的暴利呐!
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往常的认知。
不过,等平静下来后,他们心中也清楚,这之所以会如此之贵,便是因为它太过稀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