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这一刻,整个大楚终于做到了朝野上下,万众一心。
这样的军队,哪怕数量比魏军多了四五成,也不是将良兵精并且装备精良的魏军的对手。
至于为何敢调回边防军,自然便是魏军在边防抽走了不少兵力,而楚国边防军主要防的便是魏国。
其次是西南军和川水军,这些都是南征北战过的将士,并且也与魏军打过不少战,实力不弱。
而他们,出身在武平城或是世家大族,倒是有可能早早地得到锻炼,但这终究是少出。
而龙腾军,虽然装备精良,兵士少壮居多,为了培养这支军队,楚帝也了不少本钱,但除了上次,基本未与魏军交过几次手,实战经验较之前二者更是缺乏,建立的也晚,便又弱了一筹。
就如同薛琅静,十几岁才开始接触狩猎,十七八岁才真正得以培养。
在大楚,投军本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或是被强行征召,有实力的能力者在外面随便混混都比投军强,除非他们混到将领级别的,就算不是,至少也得是百夫长。
为了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国,不久之后,十八万能力者大军自武平城出发,分成两拨,迎向两支魏军。
作战能力最强的无疑是边防军,毕竟他们长期与魏军作战,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投军没两年的新兵。
但因为楚帝的猜忌,他们已经很少大规模作战,并且军饷军粮军械缺乏,武器装备不足,以及,虽战斗经验丰富,但将士的年纪普遍偏高,又不如少壮,实力弱了一筹。
这次,可是真正地关系到家国存亡,不是他们勾心斗角的时刻,谁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做些什么小动作,便是整个大楚的敌人,人人群起而攻之。
如何度过这次亡国之灾,是所有楚人唯一的目标。
在战场上,两军作战也不再是两条线。
虽然私心仍有,比如说如何想方设法地保存实力,减少自己的损失。
并且,魏军中大部分精锐都是出身于南林猎场的能力者,而楚军中自身的能力者本就不多,两者的察觉更是拉大了。
一时之间,搞得楚国再次成为人间炼狱,百姓们更是天怒人怨。
敌人的边防少了,他们当然也可以抽调。
这其中包括从边防军撤回来的二十万,以及从各府县调集过来的十五万驻军,和十二万新征的兵丁。
虽然还是南北两个方向,但战场却是以这两条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几乎是全面开,慢慢从西边向东边蔓延。
其他调集的驻军,更是没打过正规的战役,接触的更多的是匪患流寇,作战能力再次之。
至于那些心征的兵力就更不用说了。
不用说,这些人自是尽力配合。
毕竟人家是从八岁起便开始在南林猎场摸爬滚打的,并且成长期都是接受军事化管理的。
整个战场的局势自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仍是拓跋琼带队的南路军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但贺赖洪熙的北路军不但止步不前,时不时地,可能还会被逼退,楚魏两军彻底进入胶着状态。
这样的局势不仅让这段时日以来毫无寸功的贺赖洪熙气得暴跳如雷,也让魏帝为此暴跳如雷,大骂废物。
当然,同样头疼的还有十大家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