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8章 关中缺水  大唐第一嫡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58章 关中缺水

大唐春耕开始.李安的曲辕犁是真的起到了至关的重用,此次大唐的工部已经制作了很多的曲辕犁分发了出去,其中李安捐赠三十万贯,这样的善举也是被大肆的宣扬出去。

春耕在曲辕犁的帮助下,居然多耕出了将近三十多万亩的耕地,本来这多出来的三十多万亩的耕地那害死好事,毕竟谁会嫌弃这耕地多。

要知道唐朝的百姓缺的就是土地。

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意识到农民起义对统治的影响之大,因此,唐朝统治者对农民采取安抚和拉拢的政策,对于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实行“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就是“按人头分配土地”,除了妇女、部曲、奴隶,其他人无论老幼,皆可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抑制土地的过度集约化,使得大多数人都能够拥有土地,虽然其中仍然蕴含着性别、阶级等不平等因素,但总的来说,均田制的初衷还是好的

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是由统治者的主观意愿单一觉得的,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阳奉阴违的例子。

在均田制实施之后,唐朝人口在前期的休养生息后大大增长,唐朝朝廷面临着土地不够分的问题,加之土地兼并死灰复燃,许多农民被迫与土地分流,成为流民。

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走上流浪的道路,但还有一部分农民保住了土地,却因承受不了沉重的赋税弃地而逃。

封建王朝最主要的收入就是赋税,而农民又是最主要的征税对象。丰收年还尚且能够饱足,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农民的负担就会十分沉重,一家人的吃喝都成问题,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逃跑。其心理,可被概括为“村野愚儒之民以有田为祸”,加之一户逃跑,其亲戚都会受到连累,所以就出现了群体逃跑的现象。

而韦了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李安认为就是土地过于少了,其次就是世家门阀侵占土地太严重了,李安将曲辕犁献上,就是可以更多的让唐朝的土地增长。

整个关中的百姓都慌张了起来,这要是没有了水,你让他们刚刚种下的土地怎么活呀,随后就开始了抢水大战。

其中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河西走廊少于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鲁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几乎终年无雨。由于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等原因,西北地区的地表水量约为2200亿立方米/年,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

唐朝的西安城规模,又达到了历史巅峰,在排污方面也是前无古人而鲜有后者。直到北宋建立,全城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井水都只能喝到咸水。

再加上,长安的地里问题,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例如供养众多人口的农业,就以靠近城市本身最为合适。既可以方便索取而省下运输成本,也能让城市驻军对农田本身进行保护。

长安周边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8条河流,所以,不仅此地事宜筑城,还能配套建设许多大城市所必须的周边设施。

在混乱之中,还有一行人,无意中从这边路过,没想到被误以为是官府之人。双方混战之后,对他们也发动了攻击。

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随后唐朝李世民收到了一份急报,关中两个村子因为缺水,其中上游的村子就开始筑堤开始蓄水,可是你上游只要一蓄水,那么下游就没有一滴水,下游的村子就只能等死,现在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