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启至此也已经想通了皇太极的打算,如今建奴大军在蓟州城前集结,而自己已经派出全部明军分三路前去围剿,所以皇太极派多尔衮带人过来搞这个“斩首行动”,无非就是要引明军的前线部队回援救驾。
“皇旗不倒,死战不退!”
朱天启真正担心的是建奴不按常理出牌,跟自己玩起了捉迷藏,搞农村包围城市那一套,搞得京畿之地鸡飞狗跳,反倒不好对付。
虽然现在营寨里的守军比昨天还要少,但是有了这支步铳手队伍在,朱天启反而安心了不少,更何况,建奴此次前来攻营的不过只有昨天的一半儿罢了。
更何况,这次营中的主帅乃是千金之躯的皇上,主帅尚且有愿意与士卒同生共死者,然而君王绝对不会,所以他们内心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些绝望了。
朱天启又不是瞎子,他自然也是看得清楚,只是他没想到建奴的八旗军竟然这般悍勇,一个个都像不怕死一样往前冲杀,反观明军则只有被动抵挡和挨打的份儿!
“我大明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祖宗的话,我朱由校是一刻也不敢忘啊!
可建奴毕竟是建奴,他们最爱的还是攻城和劫掠,可能对于那些小村庄是不会有任何兴趣的,而且他们估计也不想留在这里跟自己打持久战,毕竟他们好歹也是数万兵马,若是不能攻下城池,便得不到补给,想耗也是耗不起的。
所以朱天启最终决定,决不能让各路明军撤下来回援自己,他要靠自己坚守营寨,一直坚持到战争的胜利为止。
始终处于劣势的御林军和步铳队本来早就已经有些士气低落,几乎就要丧失守城的信心了,他们知道,每到这个时候,营中主帅便会弃营而逃,而他们则要把命留在这里为主帅断后。
不过称赞归称赞,欣赏归欣赏,仗还是要分个胜负出来的。
可是事到如今他怎么能“走”?他得“跑”啊!
听了这话,各大旗主可都紧张了起来,皇太极则当即下令,猛攻左右两侧明军,将其迅速击溃,随后全军掉头,全力迎战后方来敌!
按理说,面对十数万的明军围攻,而且其中还有两万关宁铁骑,建奴为了保存实力,应该是会选择冲破左侧或右侧明军的包围,向南或向北逃遁才对,可今天他们偏偏没有走,而是留下来跟明军拼起命来。
虽然多尔衮的镶白旗战斗力很强,但是仅仅是他这一旗兵马的话,自己还是能够抵挡得了的,所以比起自身来,朱天启现在反而更担心前方的战斗。
“皇旗不倒,死战不退!”
自己手下围剿建奴的各路大军随后就能赶到,建奴是断然不可能在那么短时间里攻下任何一座城池的。
而前线部队一旦回援,那么蓟州城则不保,丢了蓟州之后,后面的三河和通州可就危险了,京师也就暴露在了建奴大军的锋芒之下。
王元宝见状就更急了,当即便跪下抓住了朱天启的裤腿:“皇爷,您不能出去,外面实在太危险了,您还是快随奴婢从营寨后面走吧,有这些锦衣卫护着,定然可以保护皇爷您安全离开的!”
难道说,这蓟州城对他们来说就这么重要,他们就非得今天攻打蓟州城不可吗?
“皇旗不倒,死战不退!”
随即便快步走出了中军大帐,手扶龙旗,大喝一声:“将士们,朕是绝不会丢下你们独自逃命去的,现在朕的脚下是我大明的土地,朕今日既然守在这里,就绝不容许建奴再向前一步!”
战局的突然逆转让建奴的主将吃了一惊,他远远地望着高台之上手举龙旗的朱天启,竟然忍不住由衷地赞叹了一句:“不愧是大明天子,果然非比寻常,看来之前那些关于大明皇帝的传言,恐怕多是污蔑之语罢!”
朱天启当即派出了数十名锦衣卫分头去给前线的各路明军送信,让他们不得回援,必须将建奴大军全部歼灭!
当然,在皇太极看来,若是多尔衮能在明军回援之前把大明皇帝给掳走了,那就更完美了!
朱天启既然看透了皇太极的战术,那么自然就不会让他的计谋得逞,现在不是自己该考虑如何保命和逃跑的时候的,朱天启不可能允许建奴攻下蓟州,一路打到京师去,也不可能放弃围剿建奴的机会,再把他们放走。
到时候别说歼灭建奴了,说不定还得反被建奴打得大败,各个城池也得闻风而降,等到自己站出来“辟谣”的时候,说不定连京师都已经是建奴的了!
自己可是大明皇帝,任由前线的战斗处于再怎么紧要的关头,明军也是不可能不立即回援,撤军前来救驾的,一旦自己被杀或被俘,大明则是满盘皆输!
朱天启派出去的锦衣卫连夜把他的军令送往了尤世威和侯世禄部、满桂和祖大寿部、遵化麻登云部,命三路大军向西展进军,围剿建奴。
王元宝这次可是真得吓坏了,跌跌撞撞地跑到了朱天启的面前,“皇爷,您快移驾离开此地吧,建奴已经攻破了寨墙,御林军们眼看着就要顶不住了!”
只见他一边口中喃喃自语着,一边从箭袋里抽出了一支雕翎箭来,搭在功上,瞄准了朱天启。
此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战阵之上,根本没有人注意到建奴部队的主将竟然躲在后方放冷箭,因而这一箭飞来,顿时令所有人都惊讶万分,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尤其是护在朱天启身边的锦衣卫,更是吓得惊呼:“皇上,小心!”同时纷纷朝朱天启扑了过来。
然而为时已晚,这支雕翎箭不偏不倚地正中朱天启心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