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鞑靼来袭
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学习的都是小学知识,对于成年人来说,即便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也是可以轻易学会的。
更何况《国学》这一门课主要考的还是经史子集,虽然改变了考试方式,不再像八股文那样只考做文章了,但是对于这些学官来说,文化基础的底子还是很深厚的,一些诗词歌赋、历史典故之类的东西都烂熟于心,自然可以轻松及格。
所以他们其实主要就是要学习《数学》这一门课程而已,而且还只需要学习明朝还没有的那些数学知识和概念,一些简单的运算他们也都是早就掌握了的,无需从头学起。
因而不过短短一个月之后,便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通过了县考课程的考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而这些通过考核的县学教谕们,便可以带着朝廷拨发的,用于修缮县学的经费,以及上百套教材课本回到自己的任上开展工作去了。
若是州学的学正和府学的教授,则需要继续往后学习府考和省考的内容。
随着第一批县学教谕们踏上了归程,朱天启也正是在朝会上宣布了朝廷要改革科举的事宜,百官们的反应自然不用说,那是群情激奋,纷纷站出来劝谏和反对。
其实当朱天启把这些地方学官们都召集到京城的时候,朝中百官们便已经开始有所察觉了,也派人去暗中打探过皇上把这些地方学官们都召集过来要做什么。
当然,朱天启也没有特意叮嘱徐光启要对给地方学官们进行新科举内容教育培训的事情进行保密,所以百官们不难打探到这些事情,只不过他们还没想到皇上不光是要发展“西学”,竟然还有改革科举!
在百官们看来,这些“新鲜”学科都是“西学”,反正是大明包括前朝都未曾有过的,而且他们对于一切“西学”也都是不屑一顾的。
也正是因为朱天启在之前的战争中,给大明的将士们树立起了非常光辉伟岸的形象,也使得他在大明军中具备着极高的威望,深受明军将士们的爱戴和景仰。
但若是说连科举都要改革,以后不考八股文,而改成考试这些科目的内容,他们则是万难接受的。
不过对于朱天启画的这张饼,明军将士们还真是都心甘情愿地接了过来,而且他们也完全相信皇上不是在说空话,毕竟上次围剿建奴得胜归来的时候,皇上发的犒赏银子,他们至今都还没有用完呢,皇上可是一向对大家十分体恤,也是十分慷慨的!
再就是战斗力方面,明军可以打得过建奴,那么自然也可以打得过建奴的手下败将,即便这一次没有了关宁铁骑这样的强力部队,但是新式火器的威力对明军战斗力的加成效果将会是更加明显的!
西北军工基地的位置在榆林卫的东南方向,本就挨着陕西布政使司和山西布政使司的两省边界,距离大同卫共计不到一千里的路程,用马车运送火器军械只需两三日的行程而已。
如今鞑靼大军突然来袭,也正好给皇上上一课,让皇上吃个亏,以后也好收敛一些,经由此事,皇上要改革科举的事情,说不定也还会有转机。
而且此次是紧急调拨,自然是昼夜赶路,又加之此次的敌人是以骑兵为主的鞑靼部队,不需要重型火炮,只需要机动性较强的轻型火炮——新式虎蹲炮,和新式燧发火铳,所以运输方面并没有耽误太多时间。
而当满桂看到从西北军工基地送来的上万门火炮和上万杆火铳的时候,他那紧皱的眉头却是瞬间舒展开来,脸上也挂满了笑容,这些玩意儿的威力,他可是在之前围剿建奴的时候见识过了,说是刷新了他对火器威力的认知也不为过。
何况如今建奴攻伐察哈尔部,鞑靼内部各部又纷争不断,林丹汗是被打得西迁到了大同以北的土默特一带,兵力定然损失了不少,恐怕能够凑出来二十万人就顶天了。
奏疏递上来了不下百封,结果朱天启一封也没有看,全都扔给内阁了,内阁里也没有什么好商议讨论的,反正不管钱龙锡和刘鸿训再怎么跳脚,仅凭他们两个人,也是拧不过徐光启他们四个的。
新的科举制度一旦开始推广,那么朝廷很快便会注入一波真正的新鲜血液,他们不再是朝中各大党派的成员和子弟,也不再是朝中文官集体的门生和同乡,他们将是大明朝真正的能臣干吏,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朱天启听闻是从大同发来的加急军报,也感觉有些意外,不知道这好好的,大同那边突然发生了什么事。
来宗道和周道登二人虽然在严格意义上不算是皇上的“死忠粉”,但是这俩人一向是比较佛系的,而且也善于迎合圣意,每次都是跟着徐光启投票,再加上如今新入阁的孙元化,内阁已经完全被朱天启所掌控了。
朱天启随后又派户部押运粮草军饷前往大同卫,并带去了一封鼓舞士气的“演讲稿”,吩咐负责的官员要在全军面前宣读,并替他劳军。
想到自己的部队将要大展神威,碾压鞑靼大军,满桂竟然还有些激动了起来,他甚至已经迫不及待要对鞑靼发动反攻了。
正是因为他们普遍是这样的思想和态度,所以他们是万难接受朝廷要改革科举,改考这些新学科的!
在百官们看来,徐光启是喜欢“西学”的,那么受徐光启影响,皇上可能也是毕竟崇尚“西学”的,若是皇上因此只是让徐光启号召全国各地学官们去推广西学,迫于皇上和徐光启这个内阁首辅的权势,他们还是可以妥协接受的。
基本上在满桂刚刚把局面稳定住,军械便已经从陕西布政使司的西北军工基地送到了大同卫,榆林卫和宣府卫的援军也几乎是同时赶到了大同。
当时皇上是少年得志,傲慢非凡,对待鞑靼使者也忒目中无人了一些,而且对于钱龙锡的劝告不仅不听,反倒还冷嘲热讽了一番,实在是太骄狂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