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办校建厂
然而即便钱龙锡对于“就业问题”缺乏认知,但是却并不影响他赞叹皇上“曲线救国”解决盐铁收入下降问题的手段高明。
既然朝廷的盐政和矿政已经烂透了,无力拯救,那么索性就把之前的那一套彻底推翻,改为通过赋税手段获取收入,而且按照皇上的分析,说不定改革之后的收入比之前朝廷垄断盐铁的时候还要高得多!
钱龙锡看向朱天启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钦佩之色。
朱天启见他们都没有意见,当即也不再废话,便把自己做好的详细方案递给了徐光启,开口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么便按照朕拟定好的方案去办吧,此事虽然是户部的事情,但是需要做的工作太多,涉及到的官吏人数也过多,还是需要你们一同商议着去办的。”
刘鸿训现在是户部尚书,通过皇上把方案递给了徐光启,而不是给他,就知道这事儿八成自己还是做不了主的,还是要遵从徐光启的安排才行。
刘鸿训心里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叫人家徐光启是内阁首辅呢?
对各类暴利行业进行介入管理的事情可以交给内阁去办,而且有了自己给的现成的方案,他们反而也是适合做这些事情的。
但是建设国营厂的事情,恐怕就得自己亲自来做了。
既然要建设国营厂,要与私营进行竞争,那么就必须要在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上碾压私营者,才能保证朝廷通过国营厂来对各大行业进行垄断管理的目的。
同时,朝廷建设国营厂不光是为了盈利,也要承担各个行业发展和对百姓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的生产供应,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
朱天启要建设的这个大学,因为是大明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高等学府,所以自然是综合性的,多学科共同发展的。
而对于井盐的开采,则重点在与凿井汲卤,凿井可以按照现代化凿井技术进行改进,而汲卤则需要制造蒸汽汲卤机来提高汲卤量,从而提高产量了。
如今的倭国正是一个大产银地,大船运到长崎之后,很轻松便换成了白银,随后张国纪和张十里便满载而归了,这一趟试水的首次贸易,两人便轻松赚回来了十几万两白银。
朱天启一番罗列下来,发现需要的机械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的,为了能够快速把各大国营厂建立起来,朱天启自然是可以直接在氪命商店里购买一批设备,反正都是一些较为原始落后的机械,也费不了多少寿命。
总而言之,大明的国营厂一上来就要使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以及全面使用现代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全面取缔以前的土法和经验主义,采用标准化流程。
比如制盐的工人,以前被称为灶户,因为以前制盐主要是靠烧造煮卤,而后时兴晒盐后也被称为盐丁。
因而朱天启打算直接上近现代工业和机器,以此作为发展大明工业的先驱。
但是为了长久之计,朱天启还是打算,趁此时机,也顺便成立一个国营机械厂,主要负责研发和制造大明以后所需的各类机械。
毕竟现在既然朝廷已经把这些行业向民间开放,允许百姓私营了,谁还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非要去非法经营呢?一些以前在背地里做这些买卖的人,也都趁着这个机会开始申办合法经营的手续,主动找官府进行登记了。
对于海盐来说,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明朝的产能和海盐纯度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虽然明朝的制盐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从灶煮法进化到了滩晒法,但是产能和质量相对于现代盐厂来说,还是差的太多了。
当然,朱天启是不需要一步一步地对机械进行由简至繁的研发的,他手里有现成的资料,只需要在其中寻找出大明目前的生产技术和材料能够制造出来的机械,然后进行制造就可以了。
国营厂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因为地方都是现成的,像盐场和矿场,朝廷手底下有很多处,朱天启自然是直接在现有盐场和矿场中选择一个规模和潜力较大的,进行改造和扩建。
比如制盐,朱天启虽然不懂,但是他手里有现成的生产资料,目前大明制盐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井盐,一种的海盐。
陶瓷厂和丝绸厂也是一样,直接在官营之中选择一处,或者多处合并改建成一处大厂即可。
而且不仅如此,蒸汽机的密封和活塞材料,直到二战之后才开始全面换成橡胶,之前都是用其他替代材料凑合事,安全性和机械性能都是完全不达标的。
至于所需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机器则直接从氪命商店里购买,然后派人运过去进行安装即可。
朱天启对此是十分满意的,若是以后大明的船多了,可以跑得更远了,那么想要赚回更多银子来,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开设和涉及的学科数量远不及现代综合类大学那么广泛,但是都是对发展大明科技,为大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所急需的学科门类。
在大明进行一系列行业改革和大建国营厂的同时,张国纪和张十里也完成了第一次贸易尝试,他们驾着十艘八百料的大船,从松江府出海,拉满了瓷器、茶叶、丝绸和松江布前往了倭国的长崎。
同时,生产资料也是现成的,朱天启已经给各行各业查阅总结出了最适合这个时代生产力水平所能做到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流程,只要严格按照标准和流程进行生产,则势必可以在产能和质量上,达到当世最高的水平。
同时,朱天启也是不会刻意限制大明人自主发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把机械工程的相关知识传遍出去,相信大明也会涌现出一批机械方面的人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