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7章 内阁换血  大明:长生天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职位调整之后,刘鸿训重新回去礼部担任了礼部尚书,钱龙锡照旧是兵部尚书,孙元化仍任工部尚书,来宗道仍任刑部尚书。

朱天启手指史籍,头也没抬地说道:“先去吏部问问,以前这孙传庭曾经在吏部任稽勋司郎中,若是吏部找不到他的下落,就去他山西布政使司的代州振武卫的老家去找!”

而后,按照大明在投降书上罗列的条件,即便倭国已经投降,向大明臣服之后,对于倭国的后续处置政策依然要按照之前的《占领区处置方案》执行。

曾经六部尚书中地位最高的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如今因为一应事务都已经被整改的十分规范化,不论是科举还是官员任命与考核之类的事务,都已经制度化了,尚书的权力得到了遏制和削弱,沦为了高级打工仔。

至此,倭国的问题基本上也算得到了解决,因为是吴三桂先一步攻陷的京都,夺得了征倭之战的首功,所以倭国方面的后续经营管理,便交给了吴三桂的手上,李邦华和郑芝龙则奉命撤离了倭国,回京师复命去了。

王元宝暗暗记下朱天启的话,便赶忙施礼领命:“奴婢遵旨!”说完就快步跑了出去。

随着大明国家内部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是日新月异,六部尚书的权势地位也早就与以往不同了。

倭国是个民族自信心极强的国家,所有的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高等民族的优越感,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天皇”是神族后裔,以及整个大和民族都是神族后裔的传说,而想要让倭国人彻底向大明臣服,那么践踏其民族自信心便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孙传庭领旨谢恩之后便退下去了,回去安排手下举家搬迁到了京师来,孙传庭也于次日到吏部去报道赴任去了。

而当孙传庭到吏部之后,却发现王元宝早就在了,孙传庭刚要过去见礼,就见王元宝拿出一份圣旨来,高声道:“吏部稽勋司郎中孙传庭接旨!”

孙传庭也早就有些动心,想要回归朝廷,为大明即将到来的盛世出一份力,现在的朝廷不再像魏忠贤掌权之时那般乌烟瘴气和黑暗,却正是可以让有能之士大展拳脚,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大好时候。

然而后来因为陕西布政使司灾情泛滥,农民起义和边军造反之事频发,孙传庭便开始留意朝廷军事,希望有一天能够帮助朝廷平靖天下。

朱天启用手揉着太阳穴,眉头紧皱,这一个孙传庭可不能解决问题,刚刚朱天启特意去翻看了一下现任六部尚书的资料,出了孙元化和钱龙锡二人比较年轻以外,其他几个都已经年岁不小了,若是按照史书记载,这刘鸿训也只剩下两年的寿数了。

现在既然皇上都这么开门见山地问自己了,孙传庭也便当即回答:“孙某当然愿意!”

孙传庭是个文武全才,若是一直在朝中任职的话,说不定早就混上了六部的二把手,不过他不是个趋炎附势之人,因为看不惯魏忠贤专政而选择辞官归乡。

虽然现在朱天启已经用史可法和孙传庭他们二人补上了徐光启和周道登二人的缺,但是朱天启却不得不再继续寻找两个靠谱的人来备用,因为来宗道果然又开始拼命地给自己递交辞呈了,还有那刘鸿训,看样子身子骨也一日不如一日了,这让朱天启不禁有些头大。

孙元化这个工部尚书作为内阁首辅也是实至名归的。

朱天启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位文质彬彬又夹杂着些彪悍的西北汉子,一笑问道:“孙传庭,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知道你有没有再次入朝为官的打算啊?”

当然,倭国的那些达官显贵们自然是不愿意去西伯利亚那种极寒之地的,而且鉴于他们很多人早就做了倭奸,一直在暗地里为大明服务,促成倭国投降之事,所以大明也不能过河拆桥。

孙传庭也没有矫情,当即抱拳答道:“回皇上,孙某这些年虽然一直赋闲在家,但是却一直心系朝廷,也早就有再次入仕为朝廷效力的想法,只不过对于朝廷新开设的科举考试,孙某还没有搞懂……”

如今的刘鸿训也是年事已高,没有什么心气儿再跟皇上对着干了,钱龙锡自从上次验收战船回来之后便顺从得多了,所以说是商议,基本上也是朱天启一个人拍板的事。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这一次可是没有人敢去跟史可法和孙传庭二人作对的,都纷纷开始跟他们二人套起了近乎,把史可法和孙传庭给闹得十分无语。

故而朱天启随后便让吴三桂在倭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审查组,审查所有倭国的达官显贵、藩主大名,只留下那些对大明绝对效忠的,但凡是能够挑出点毛病和污点的,都要一律抄家,发配,问题严重的还要处刑。

眼看着地方上日益平靖,灾情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大明也一年比一年强盛了起来,让本来对朝廷十分失望的孙传庭再次看到了希望。

朱天启点了点头,当即转头对王元宝说道:“传旨,孙传庭官复原职!”

而后,倭国方面传回来了攻陷倭国京都的消息,倭国的明正天皇已经正式向大明投降,愿意以后世代为大明的臣属。

随后,大明方面的代表吴三桂,便对倭国天皇宣读了大明的册封诏书,封其为倭国王,赐诏书、金印、衣冠玉带。

如今倭国虽然投降向大明臣服了,但是实际上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那些未被明军攻破占领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政权保持自立自治,还需要明军去将其逐一击破占领。

朱天启为了嘉奖吴三桂,将他封为了征倭将军,命其留守倭国,负责倭国后续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朱天启也派去了一个文官团队到吴三桂的手下去,负责辅助吴三桂在倭国开展工作,吴三桂毕竟只是个武将,又还很年轻,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治理地方就未必靠谱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