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此生足矣(第一更)
李佑万万没想到,那个张一凡竟然真得敲了登闻鼓去御前告他了。
不过人与人,肯定是不同的。
李佑这边,一边赶往皇宫,一边就有人给他通风报信,告知他在大殿内发生的情况,免得措手不及应对出错。
换了其他人,绝对没有这个待遇。
因此,等李佑赶到大殿的时候,心中已经有数怎么做了。
面对朱元璋,李佑只是喊冤道:“微臣前往柳家村,是因为知晓有人拿郑国公的名头在招摇撞骗。”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在场的郑国公常茂,当即发问道:“那日下官曾向国公求证,可否知晓柳家村,知晓张一凡,国公回答下官说是不知,是也不是?”
常茂当然有资格在大殿上的,一直在吃瓜看戏,结果没想到,竟然也吃到自己身上了。
对他来说,说实话,他也看不下张一凡的嚣张,此时听到李佑问他,便据实回答道:“是,我是不知道柳家村,也不知道这个人,从未见过!”
听到他们的对话,满朝文武感觉又有点峰回路转,难不成最终的真相是,这个张一凡竟然是诬告?
“是你的随从说得,没错!”张一凡听了,看着他的眼睛回答道。
哈哈,这下好了,真要是诬告的话,非让陛下扒了他的皮不可!
一时之间,大殿内的大部分文武官员,都一下振奋了起来。
因此,他们也都纷纷附和,要求治张一凡一个欺君之罪!
对于这些情况,李善长是置身度外,没有再参与进去了。但是,从他偶尔扫向张一凡的眼睛中,也能看出他巴不得张一凡被清算。
就这么一句话,功劳到手,大妹那边也有交代,有赚无亏!
此时,他这么一说,那张一凡头上的招摇撞骗的帽子自然就不存在了。
虽然没有最终确认国宝不国宝的,但是朱元璋知道张一凡跑来大殿和他的那么多臣子大干一场的真正用意,无非就是要阻止李善长的提亲。有这么大的胆子过来,并且还从某个角度教训了一顿那些官员,让他很是有好感的:这个年轻人,确实不错!
因此,他当然也要示好一下,就算对女儿那边,也有个交代。
这个乡下小子,实在太嚣张了!
朱元璋听得也是眉头一皱,有关李佑见常茂的事情,他其实早就通过检校那边获悉了的。只是没想到,其中细节竟然牵连这么多。
老天爷似乎也很配合,本来是在下着阴雨的。在朱元璋决定前往柳家村之后,竟然就停雨了。
听到韩国公开口,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他,听他怎么说这个事情了。
李佑这边,自然不傻,见太子发话了,便也改口说道:“下官之前并不知晓此等内情,在燕王殿下到了之后,才知是一场误会,便立刻就走了!至于说打击报复,觊觎他的水泥,这人没见过世面,如此瞧不起下官也是情有可原!”
虽然说,前因后果他其实都已经了解了。但是,他在之前是没想过要揽什么功劳的。毕竟从头到尾,他其实都不知道,一直到最后,才了解这个事情的。
他这个话一说完,大殿内的文武官员顿时立刻傻眼了。
原来在张一凡到大殿的时候,朱元璋知道后宫那边的事情,便传旨给了朱镜静她们,让她们到后殿来听听。
就一个小小的柳家村,就牵扯到了燕王,韩国公,宰相以及郑国公!
眼前这个小子,还真是能折腾啊!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朱元璋,感激地说道:“是东宫慧眼识珠,知道草民要烧制的水泥是个好东西,因此由太子妃调派了郑国公府上的人力物力给予了支持。”
这么想着,朱元璋便点点头,同意了李善长的建议。
朱元璋心中有点不高兴,但是,他其实也明白,这一次文官武将联合起来,并不是冲着皇权而来的。而是这个乡下小子惹了众怒,还真是个能折腾的啊!
这么想着,他便有了决定,当即对张一凡说道:“朕决定亲自前去柳家村核实下那水泥是否当得起国宝之称,若你言过其实,和你描述差异甚多,朕不会饶伱,反之,便有重赏!”
说完之后,他竟然还露出了笑容,对张一凡说道:“我这个人,记性比较好,当时什么人在场,说过什么话,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我从来没有说过我的家世,对不对?”
没等张一凡回他呢,就听他又继续说道:“当时是我的随从说了我的家世,我想阻止却是来不及。这个,我应该是没说错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