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朱镜静的自信,太子妃最终问朱标道:“你看看,要是能帮下大妹他们,还是要帮下,要不然,我都不敢想象大妹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不管怎么说,他其实都是有基础的。另外还有一点,他发现自己魂穿之后灵魂融合,或许是灵魂力更多的缘故?随着时间越久他发现自己的记性越发地好了。
但是,也要说出来!
虽然还没有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是,估计也差不了太多了。
刚刚大婚,才十六的年龄,应该是荷尔蒙最需要发泄的时候吧,结果他却为了自己的事情,竟然就一大早从城里赶来了!
想要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的文字,张一凡其实是有些把握的。
朱棣显然习惯他的说话方式,无视了他的这种无礼,只是沉着脸训道:“不要嬉皮笑脸的,你想想要怎么做才对得起镜静对你的情义!”
但是,他们不管再害怕,再不看好张一凡,却也还是站到了张一凡这边。
为此,他出了重金,在国子监找了这个监生来教张一凡。
张一凡听了,没有再笑了,非常认真地说道:“四哥放心,静静一定是我的!”
没说得,先记在心里。
为什么?
因为担心也没用啊!
朱棣听到这话,露出一丝头疼的表情,感觉真是欠了大妹的!
柳家村的人,都已经知道张一凡要和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世家争夺大公主,这让他们很是担心。毕竟对头来头太大,是平时的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存在。
说到这里,他又有些气短地说道:“连字都没认识多少,也不知道你,还有镜静哪来的勇气就觉得能比得过别人!”
听到这话,朱棣没好气地说道:“谁对你这么好了?我这是为了我大妹!不要自作多情!”
郑敬学不需要书,他背一句,张一凡看着书本念一句。就这么的,正式开始了张一凡在大明朝的求学之路。
张一凡,就是柳家村的骄傲!
朱棣这边,给张一凡留下了一个教书先生和三个侍卫,其中之一就是和张一凡打过交道的朱五。临走之前,朱棣阴沉着脸威胁道:“要是让我知道你没有好好读书,没有为了镜静而尽力的,我就阉了你!”
朱标听了,也是叹了口气,他也心疼大妹,但没办法,他还不是皇帝,没法说了算!
朱五跟随上楼,把朱棣给张一凡准备的笔墨纸砚都摆了出来。至于教学的本子,是郑敬学自己带来的。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朱元璋真得是求才,想要得到对他帮助最大的人,张一凡敢拿脑袋担保:这个时代,他张一凡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张一凡听了,想了下回答道:“你就当我什么都不懂,直接教吧!”
《千字文》是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语句平铺直白,易诵易记,一直是启蒙用的书籍之一。
这不,就听张一凡笑着说道:“四哥,你对我这么好,我都记心里了!”
张一凡一见,连忙请求道:“四哥,朝堂内外,如果有涉及我和静静的消息,或者什么大事,一定要记得传给我,这样我才能有准备。”
不只是他们看着张一凡长大,更是因为张一凡在一个多月来的表现,赢得了柳家村上下的人心。张一凡带给柳家村的好处,那都是肉眼可见,甚至可以说,一睁开眼就能看到的。
太子妃听了,想了一会,底气不足地说道:“他的口才很好!”
随着时间的过去,通往柳家村的路上,路人越来越多。大部分人都不是走路,而是坐着各类马车过来的。
这些人,到了柳家村地头,便纷纷停下,然后拥进村子里。很显然,这些人估计就是昨天的事情传开之后,慕名而来,到柳家村来参观的了。
张一凡家,就在村头。所有到柳家村的这些人,都听到了这户人家传出来的读书声。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在意。
从去年开始,洪武皇帝下旨在县以下设立社学,并规定一百多户就要有一个,从而组成了国子监,省府县学以及社学的三级体系。因此,柳家村有读书声,并不奇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