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柳家村的水泥作坊,洪武皇帝决定归柳家村村社所有。不过只能有这么大的规模,不能扩建,售卖自由。
此时,张一凡招呼着开吃,郑敬学便立刻夹了一块大肥肉,也不配米饭,直接塞进了嘴里一嚼,顿时,那油腻的感觉,满嘴都是:好吃,真得好吃!
还有大公主的比才招亲章程,也有了结果。
两个侍卫听了还好,类似这样的四菜一汤,一个月在燕王府也能吃几次。但是,对于郑敬学来说,那口水都看得快流下来了。
华夏人嘛,按传统,张一凡作为主人便随口说道:“乡下地方,也没什么好吃的,伱们先吃着,是什么口味,回头跟我说,我可以给你们做!”
郑敬学兴奋之下,立刻换下一课。
有个当官的爹,那他们这些兄弟肯定也是要读书的,农活干不好,也算是情理之中。可问题是,在这洪武朝,那就有点悲剧了。
因为这事,他自己都有经验。甚至包括他那当官的爹,曾经也说过这种现象。只要读书的人,都能遇到。
想到这里,他顿时就兴奋了起来。如果能教到一个过目不忘的学生,哪怕他这种不算正式的师生关系,那也绝对可以引以为傲。不但教好了燕王会有重赏,而且回去国子监之后,还可以和同年去吹一波了。
这么想着,郑敬学都忘记了喝水的事情,立刻对张一凡说道:“好,那我们再继续。”
张一凡、郑敬学以及朱五等侍卫一共四个人,也没什么讲究,一起用餐。
“嗯,都认识了!”张一凡见了,点点头回答道。
这个时候,朱棣快马派人送消息的人也到了。
事实上,郑敬学已经知道读完了,他的震惊,是在于张一凡读了三遍《千字文》后,竟然就能自己全部读出来了!
没错,传说中有过目不忘的神童,自古以来据说有不少。但是,他还真没见过。他那当官的爹,传说中就是。但是他自己却是知道,压根不是过目不忘,只是外界传神了而已。
一边听着,一边心中点评着,忽然,就没了张一凡的声音,顿时,郑敬学高兴了,总算是卡住了,不错,读了这么久才卡住,难得!
刚想到这里,忽然之间,他回过神来,顿时就震惊地确认道:“都读完了?”
郑敬学听了,便意识到自己的吃相出了问题。扒拉了一口米饭,稍微沉默了一会之后,他才回答道:“浙江宁海人,家父在外做官,家里五兄弟,不擅农活,惭愧!”
随后,他便开始解释《千字文》的意思,结果没想到,张一凡接受地更快。
“我都认识了!”
说完之后,他便想下楼去找水喝了。
他不知道,根据历史记载,郑敬学的娘病重,无钱治病,他娘死了后,还无钱安葬,最后五兄弟求着他家老子,表示要卖身葬母。
当然了,对于这些,他是一无所知。因为他是真得在认真地读书识字。
虽然他家里穷,但是,这个张一凡家,比他家还穷,真正的家徒四壁,就是人,也只有他自己一个。那还能怎么办?只能自己动手了。
《百家姓》的读书声又响了起来。
只是第一天,张一凡都能独立朗读《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并且还清楚了解了是什么意思。
因此,郑敬学便转身走过去,重新站到张一凡面前,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道:“读来听听!”
张一凡对此自然是没有意见的,有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把握应该也更大一点。
这个流程其实就是大明朝历史上招驸马的流程,有点区别的是,不是东宫出面二次筛选,而是司礼监出面二次筛选。并且最终不是十个人,而是三个人。
天才,天才啊!郑敬学兴奋了,恨不得立刻给燕王禀告。
韩国公世子李琪和柳家村张一凡是洪武皇帝已经亲自指定,可以成为最终殿试十人中的两人。也就是说,其他再选八人一起竞争大驸马。
“难不成呢?”张一凡听了,有点奇怪,读不读完还用问么?
于是,他一边吃一边问道:“先生,你家是哪里的?家里是做什么营生的?”
田嫂那边,同时也送过来了饭菜,鸡肉,豕肉,青菜,萝卜各一碗,外加一锅鱼汤。
张一凡还在想着呢,郑敬学却误会了,便对他说道:“你不用担心,你读书的天分很不错,我肯定认真教,一个月的时间,不说其他,至少识文断字肯定没问题!”
张一凡听了,当即笑了笑,倒也没有解释,便回过头来对朱五说道:“五哥,我……”
“哎,你别这么叫我!”朱五一听,顿时就慌了,连忙说道,“你喊殿下四哥,想要我死啊叫我五哥?叫我老五就成了。”
七更将近两万三千字,求支持,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