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等朱标看完了,朱棣刚要开口问怎么样时,却听朱标先开口说道:“这篇文章,我要立刻拿去给父皇过目!你去不去?”
郑敬学想着这个,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这么想着,他不由得又考虑起张一凡这人的言行。
因为这处房子始终有燕王的侍卫守着,并没有见外人来过;也有侍卫陪同张一凡出去,也没听说他和谁去讨论学问的。
还真别说,朱棣真有点怕朱元璋考问他文章!
朱标了解自己的弟弟,也是猜出来了,便一边往外走,一边对朱棣说道:“那你先回吧,后续有什么情况我会派人告诉你的!”
其实,还真至于。
看着朱标跑掉,朱棣有些无语。
看着手中的这叠纸,他忍不住自言自语道:“难不成是自己之前教了他论语,然后他根据自己启蒙之需而写出来的?”
“不是,父皇,你看文章内容!”朱标见此,连忙提醒道,“儿臣看这篇文章,可以定为大明学童启蒙必读之文章!”
朱标这边,听说朱棣拿了篇文章要请他鉴赏,顿时就很感兴趣。
他的这些弟弟,大部分都喜欢舞枪弄棒,不喜欢读书识字,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四弟。那是什么文章,竟然让这个四弟拿给自己鉴赏?
带着这样的好奇之心,朱标放下其他事情和朱棣见面,接过一看,顿时就不高兴地抬头对朱棣说道:“这么丑的字,是那个张一凡写的吧?他的文章,有什么好看的?”
《千字文》和《三字经》是什么样的地位,朱棣还是知道的。因为,他一听之下便诧异了,有点不可思议地问道:“你说他自己学了之后,就写出了一篇能和《三字经》差不多的启蒙文章了?”
说张一凡没学问吧,他说出的很多言论都很有道理,看事情还很透彻,甚至比郑敬学自己都强;可说他有学问吧,那也不是,连字都不认识一大堆的!
说他笨吧,那么多字,很快就能认识;可说他聪明吧,毛笔字写了那么久,也达不到他所期待的那样!
总之,这个张一凡,真得很迷!
这让他很是无语,左思右想之下,感觉这篇文章除了张一凡之外,应该也不可能是其他人了。
朱棣一看,顿时就明白了,估计那个郑敬学没说错,这确实是篇好文章!
结果朱元璋只是瞄到了那些字,就立刻如同一开始的朱标一样,顿时就不满了,抬头对朱标说道:“这张一凡写得东西,能看么?”
开国之后,他倡导了佛学,封了张天师,也推儒学,总之,佛道儒等学问,他都在衡量,还没有一个定论。比如:
洪武元年二月,派人去曲阜祭孔。但他在之前的正月时,就下旨设善世院,以江南名刹保宁寺僧慧昙总领全国佛教事务。
燕王那边,随着对张一凡的失望,已经慢慢地不再关注张一凡的学业,因此,燕王当初答应郑敬学说教出了张一凡就给重赏的事情,便也没有着落了。
你要说这篇文章有多精彩绝伦,那绝对没有!
这篇文章最为关键的是,刚好是朱元璋所需的东西!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其实还是处于迷茫期的。对于大明以什么为正统,并没有定论。
说起来,和这个张一凡打交道久了,还真是让他越发看不懂张一凡。
“不是,殿下!”郑敬学直到此时,他才想起来这位燕王殿下的学问水平也可一般,压根看不出这篇文章的好处,便连忙解释道,“这篇三字韵文极得《论语》之精粹,完全可以说是用通俗易懂之话解释了《论语》,总结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是开蒙最好的文章之一。以学生浅见,此文章该能和《千字文》、《三字经》相提并论!”
就算这篇文章真得和《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能相提并论,可归根结底也还只是启蒙用的文章而已,至于这么夸张,一看完之后就要立刻拿给父皇去看?
心中的疑惑,郑敬学很想有个答案,便拿着那叠纸下楼,找侍卫问,又出门去找村民问,然后发现,张一凡竟然上山去了,据说是抓山鸡去了。
可此时,郑敬学却又看到了希望。如果把这篇文章献上去,指不定燕王大喜之下,就给重赏了!
想着家里的来信,他最终犹豫片刻之后,便没有再等张一凡回来确认,直接赶回城里去了。
为弘扬佛法,朱元璋还亲自组织人马,不惜耗费大量资财去点校、注释、刊布佛教经典。洪武五年,命四方名僧点校了《藏经》等等。
同样是洪武元年,他下旨设玄教院,以道士经善悦为真人,总领全国道教事务。多次下旨保护道教,并拨赐宫观田土,免除税粮、差役。也亲自撰写《御注道德经》二卷和《周颠仙人传》,广行刊布,并常命道士举行各种道教仪式等等。
等到洪武九年这个时候,朱元璋的态度其实已经有点偏向用儒学来教化大明百姓。朱标正是知道这点,才对《弟子规》如获至宝,赶紧送来给他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