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的人,当然也是在的,包括太子朱标在内的一众已经成年的藩王。另外一边,才站着几个文武重臣。
这其中,太师李善长并没有借故避开,参与了这个赐爵仪式。
至少等朱元璋的这股高兴劲过去了,再拿出这份奏章,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
李善长听了圣旨中介绍张一凡的功绩之后,他忽然就觉得,亏了他提高了驸马都尉的待遇,要不然,驸马都尉可能都会委屈了张一凡。
他牵头商议驸马都尉的地位时,是刻意拔高,礼部尚书等人都觉得过了,只是碍于他这个太师的坚持,才不得不同意。
毕竟攻城略地这种战功,就这开国之初来说,谁手里没有?并且这些功劳也只是影响一时而已。
武英殿内,朱元璋高坐龙椅,张一凡跪伏阶下,一名太监在用特有的嗓音,抑扬顿挫地宣旨。
接下来的日子,有的是他忙了。要回去部署驸马府,要走结婚流程,定婚期,下聘等等,一大堆的事情。
就算只讲军中好了,光是能减少非战损的损失,对带兵将领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
也就是张一凡听说了之后,硬是愣了好长一会。和原本历史上一样,第一位锦衣卫指挥使,依旧是毛骧。张一凡有理由相信,这个位面上的锦衣卫同样是不鸣则已,一鸣必定会惊人。
宫里面这边,同样也忙。朱元璋正式下旨,赐予朱镜静临安公主的封号,也是要走一套流程。
光是两个救治之法,基本上就涉及到了每个人。难不成以后自己老婆生产时,保证不会难产,保证不用张氏生育钳?又或者,万一噎到了,就算是噎死也不用张氏救治之法?
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这些事情还不熟,也没人帮忙。
这么多的功劳,如果只是其中一件,他觉得出现也不奇怪。毕竟运气好,知道其中一样本事也不是没可能。
只要用,就要受一份恩惠,欠一份情!
第三,据张一凡之提议,军中喝烧开之水后,非战损大为减少,朱元璋责令全国各军务必照此执行,民间亦可推而广之。
第四,就是张一凡献上了国宝水泥之功了。
锦衣卫就这么正式亮相,比原本的历史上提前了好些年。这个时候,谁也没有重视这个锦衣卫。好多人只是认为,这只是又一个天子近卫而已。
……………………
偶尔间,张一凡想起,朱棣在婚后第二天就跑去他那里。相对而言,朱棣这小子是真狠心,是个干大事的!至于张一凡自己,却是做不到的。
第一个,救噎张氏之法,行之有效,可救人,亦可自救,责令各州府县广而推之,务必保证大明百姓人人皆会。
第三点是燕王朱棣在他的军中实施之后,把结果报给了朱元璋,引起朱元璋重视,最终有了这个决定。
这不,在这蜜月内,朱镜静拿出了那首词,配了一幅画,就是按照词意所画,画里面的人,自然是她自己。
他们的这些心思,张一凡当然是不知道的,此时的他,正在忙着重新认亲戚,见礼。
这一条的影响,就远非什么诗词歌赋能比的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一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将是所有大明读书人的启蒙恩师。
他已经听说蓝玉和张一凡有过冲突的事情,更知道外面有很多人对张一凡不服气,对此,自然是幸灾乐祸的。
可是,这么多难得一见的功劳,竟然都集中在他身上!那就真得是不可思议!
看着张一凡在那领旨谢恩,看着那些藩王都去恭喜张一凡,李善长都有些想不通了。
至于文学方面,圣旨中也提了,但是并没有提那首词,而是提及《弟子规》。朱元璋同样下旨,《弟子规》成为社学启蒙之必读书籍。
对于这些,他肯定是管不了的,自己也正忙着娶媳妇。
总之,朱元璋第一次要真正嫁女了,宫里宫外都是喜气洋洋。
张一凡一见,很是高兴,真心称赞。
也就是结婚之后,蜜月内无事可干,他就见识到了朱镜静的琴棋书画,实在不错。
不过朱镜静不在乎这些夸奖,她偎着张一凡,只是热切地给他提要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