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香山县“走亲戚”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赞同妹夫的观点了。此时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当然不会拒绝了。
这里的土著,是指在当地的百姓,而不是从外地迁入的百姓。
张一凡有点遗憾,估计儿子肯定是会先喊“妈”后叫“爹”了。这一去,一年半载内,肯定是回不来了。等到回来,儿子都会打酱油了!
他可不敢建议马皇后在宫里跳广场舞,但是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锻炼起来,保重身体。
“好,好!”朱元璋听了,很是满意。他之所以要张一凡跑去北方,其实也不是指望张一凡去领兵打仗,而是发挥张一凡脑子聪明的长处,看看能不能又爆出什么好点子来,增强朝廷在北方的实力。
张一凡也发了狠,要不就爆科技吧,趁着大明开国之初的将领和兵员素质不错,再爆科技武装他们,碾压那些蛮族!
临走之前,朱元璋把张一凡找了去,还带着朱镜静和他儿子,另外还叫了太子朱标和太子妃以及朱雄英,算是一场家宴。
一路上,越往北方,张一凡就发现,人口越是稀少。不像江南这边,十几二十里远,就差不多一个村子,而是有时候,一天都不见一个村庄。
张一凡认真听着,他知道,临走之前朱元璋的交代,都是他的人生经验,很是宝贵,不能不听。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朱标,吩咐道:“这个事情,你去办吧!”
听到这话,张一凡便笑着回答道:“父皇放心,我去了北方之后,会先到军营看看,如果有好的想法,我也会提出来的。不准备好的话,我肯定会劝四哥不会冲动的。”
原本的历史上,好像也是明年对云南动手的。张一凡心中如此想着,便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如果土司愿降,可以让他们来京师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一定不能让他们继续当土皇帝!”
在张一凡在自己府里一边陪同老婆孩子,一边了解北方战线情况的同时,朱棣和李善长都已经北上。
然后,其他老城、大城,都以南京的做法为依据,就是根据现有粮田和人口,保证农户必须足够耕种粮田。
奖学金是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由县里统考辖区各社学,按排名发放。
看着这些资料,张一凡有点意外,史书上就几句话结束了辽东战事,看着好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看这情况,似乎辽东的蒙元势力,其实还是比较强大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弱。
他的随行护卫,除了朱五等规定驸马、侯爵能带的十二名之外,朱元璋又给他配了一个小旗的锦衣卫校尉。
县学以上的教材,朱元璋已经有倾向,大概以儒学经典为主,但是还没有最终确认。
他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一场大明收复辽东,纳哈出投降的战事,其实是持续了半年,达六个月之久,并且还是二十万明军,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总率三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令南雄侯赵庸、江阴侯关良、关阳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随军征战的情况下,稳扎稳打,再辅助以原本已经投降大明的纳哈出手下去劝降,双管齐下,才换来了史书上的一句话:明军兵出辽东,纳哈出归降。
马皇后听到张一凡非常关心她,便笑着答应,心里很是舒服。
这个女婿,是真得不错!
按照历史记载,如果他在北方待得时间久的话,很可能回来看不到马皇后了。
朱元璋这边,唠叨完了北方战线之后,又给张一凡说道:“粮田归公分配法,今年是一定会在全国推广的,特别是湖广地区,我都重点盯着。相信那些土司领地内的百姓也能听到风声。我打算等到明年,就对云南动手。”
助学金是给确实有困难的家庭,也要由县里审核之后发放。
说真的,马皇后是真不错,并且对朱明王朝非常重要。她的年龄不算老,能活久一点的话,对于大明以及大明百姓都是有利的。
朱元璋似乎是话多了一点,有点像絮絮叨叨的老人了,还在那说道:“你做事还算稳重,到了北方之后,一定要约束老四,不要冲动,他会听你的。你们两个,一定要争气,给老朱家争气,懂么?就算没有大胜也没关系,至少要保证不败,特别是不能大败。你要知道……”
一行二三十个大男人,先是坐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然后再骑马赶往北平。
他决定了的事情,推行起来就是雷厉风行的。
太子妃原本都不在了,可如今不也还坐在对面笑呵呵地和自己媳妇在低声说话。张一凡就希望,马皇后的命运也能被自己这个蝴蝶翅膀给改变。
当然,对张一凡一家子,也同样是有利的。
这些事情,都和张一凡没关系,是朱元璋在主推,整个朝廷的官员围绕着这些事情转。
就这,回来的时候,断后的三千大明骑军还被随后赶来的蒙元骑军给伏击,全军覆没。
又聊了会,到了家宴末了,张一凡想起一事,便诚恳地看着马皇后说道:“母后,平日里要是没事的话,也可以在宫里锻炼下身体,固定时间活动下,能微微出汗是最好的……”
“呵呵,我知道的。”朱元璋听了,便笑着说道,“这些事情,你都不用操心。我告诉你这些,只是让你知道,明年朝廷的重心,还是以云南为主,重在收复。北方那边,你们先备战,以稳为主,知道么?”
也是这个原因,前几年的时候,镇守北方的徐达,就把山西的人口迁往北平附近,要不然的话,河北人口统计只会更少。
看着没有多少人烟的平原,看着那些断壁残垣的村落,张一凡心中不由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早扫除北方之敌,让北方的太平早日到来,如此才能早点让北方休养生息,恢复往日的繁华!
带着这样的信念,张一凡一行人在半个多月之后,终于到达了北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