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却等不及他们啰嗦,当即插话说道:“正好,我们在议事,走,我们回去接着议事!”
可如今朝廷官军这边遇到的困境,是通讯不便,不说隔着一座山,隔着好多座山都是有可能的,难不成那望远镜到了一凡手中,就能透视了?
反正,别人信不信不知道,他朱棣是不信的。
“来头是不小,你们看到没有,还有一队锦衣卫校尉护送的。锦衣卫校尉知道么?年初可是出了大名的,把当朝宰相给扳倒的……”
张一凡听着他们在说话,他自己一直没说话,主要就是听。
朱棣听了,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只是笑着说道:“还需要安顿个什么,当然是住我那里,早就给你准备好了的。”
可谁知,就在这时候,张一凡忽然开口问道:“北平这边军中望远镜的配备如何了?”
就是这个原因,哪怕是徐达镇守在北方,面对蒙元军队的这些招数,他也是非常被动。
连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都没任何办法,就这么走了,那他们还能如何,只能和鞑子耗了,再积蓄多力量了再说。
他在想着时,议事大殿内便安静了下来。显然,该说得都说了,问题却依旧存在,但是也没有人有好办法,便冷场了。
徐达听了,微笑着对张一凡说道:“这才是蒙古人所擅长的战术,利用他们的骑兵优势作战。今后我们要面对的,大部分都是这种敌人。要逼他们和我们决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盯着朱棣道:“四哥,我这都刚到,一口水都没喝,连安顿在那里都还不知道,你就要把我拉去议事,你这个地主老财!”
张一凡一天不来,他就一天不能返回京师。说实在话,这些人里面,最盼张一凡到日到北平的,除了朱棣之外,就数他李善长了。
他的这个提议,其实已经提出来过,倒是合朱棣的胃口,但是被徐达等人给否决了。
随着警戒的军士也跟着撤离,路人恢复了通行,不过他们都是好奇。
李善长听了,呵呵一笑道:“燕王殿下还是以国事为重,下官一大把年纪了,老了不中用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就不添乱了。”
他在想着,朱棣那边,已经在回答张一凡道:“我们商议的结果,是快到年底了,蒙古鞑子按照往年的习惯,很可能会入关劫掠。这车营行动不便,但是适合在关键路段堵路,拦住蒙古骑军,给大军有合围的机会。但是,有一个难题是,怎么让车营及时赶到需要拦住的地段,又怎么通知合围的大军能及时赶到。商量了半天,都没有一个好办法!”
此时的他,到了燕王府议事大殿,开始接着议事。
因为张一凡刚到,坐在主位的朱棣亲自给张一凡介绍北平这边的情况。
张一凡自然是不知道,大明百姓就知道他是驸马县令,知道他治理了三年的香山县变得无比繁华。他的到来,让北平的百姓开始有了期待。
朱棣也是如此想着,便准备宣布散会了。
“谁知道呢,不过不管怎么样,反正他来了,肯定会有好事吧?”
李善长在之前的议事中,倒也有发言,并且说出来的意见也是中肯,特别是后勤这一块,更是出了不少力。但是此时,在张一凡来了之后,他就不说话了。似乎议论的这些事情,不再和他有关系。
张一凡有些无奈,只好随他去了。
看他这样子,似乎是恨不得立刻就出战了。
这支元军,正面肯定不敢和朝廷大军为敌,但是关键是对面是骑军,机动力强,搞破坏的话,能力也强。因此,有些头疼。
真要是蒙古鞑子还是一根筋地硬拼,都不需要燕王来了,他早就领着大军把蒙古鞑子给灭了。
北平的北边,还有通州、永平、永安等地,百姓主要是从山西迁过来的。
这一回,轮到张一凡无语了。
张一凡听了,摇摇头说道:“领兵打仗的事情,你应该多向魏国公请教啊,我哪有什么经验?”
李善长这一走,大殿内更是安静了。
在关外,则是蒙元的势力范围,当面的元军将领是朵儿不,以骑兵为主,大概有两三万人马。
望远镜确实好用,但是还是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然而,却见张一凡微笑着说道:“那是你不会用望远镜,没法发挥出望远镜的长处!只是指挥使级别的配发望远镜,还是少了一点,再多采购一点吧,我有大用,可能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我先看看情况,再做最后的决定。”
“原来是他,他是来当我们北平的知府么?要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有福气了。不求香山县那么繁华,有一半都可以了。”
蓝玉听到这里,出列大声说道:“要末将的意思,就不能这么一味防守,我们也组织兵力,出关反击,打一仗就回!”
“这人是谁啊,竟然劳驾燕王和几位国公一起出迎?”
张一凡听了一笑,看着朱棣说道:“你总不会以为,我是为了多卖几部望远镜吧?你想不出来,不等于我想不出来。我什么时候说话是吹牛的了?”
那望远镜也就那样,他早就能非常熟练地玩这望远镜了。他敢保证,所有的这些望远镜,就只能看那么远。
就钱财这方面来说,整个大明朝,包括朱元璋这个皇帝在内,都没有张一凡慷慨,这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没有人会觉得,张一凡是为了推销自家产的望远镜。虽然听着是吹牛,但是仔细回顾大驸马的言行,还真没有过吹牛的例子。他所说得那些似乎是吹牛的事情,最后可都是能实现的。
想着这个,包括徐达和蓝玉等人,不由得都是好奇了,纷纷盯着大驸马,期待他能说出他的想法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