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6章 张载回京  宋歌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张载沉吟一下道:“去关中讲学的确是臣的夙愿,只是官家和朝中各位,为何都觉得我干不了实务呢?不是观察使,就是太常卿,不然就是礼部侍郎,臣还想去五军都督府呢。”

“别!别介呀。”

赵昉顿时急了,开玩笑不是吗,你丫的一代儒宗去转武职,别人可不会说是你自己愿意,自己这皇帝怕是会被全天下人喷。

更可能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骂自己不尊重名教,是个昏君。

看他惶急,张载不解问道:“官家难道也认为臣不堪大用,只会埋头做文章和讲学不成?”

这下赵昉算是明白了,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张载现在立言成功了,他想着立功之事呢。

再一想还真是,历史上张载数次建议,其实都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务上,他其实有名臣的才能的,只是他命不好,正好在他磨堪够格入京后,遇到王安石变法。

而他弟弟张戬是反对变法的急先锋,在朝堂上跟王安石当场吵起来,连累他被外放再也回不到中枢。

张戬比哥哥张载还早七年中进士,政绩极为出众,擅长治理地方,凡是他治理过的地方,都是政通人和的。

但他一生从未当过高官,被王安石贬到边远地区,跟苏轼一个命运。

这个时空赵昉不会亏待他,但也没把他调入中枢,而是用他善于治理地方的优点,现在在山东即墨当知府。

“子厚呀,不是我不给你机会,众怒难犯呀,要不你先去当观察使,过两年再回来,正好宋公序致仕,你去接他的位置?”

赵昉小心翼翼的劝说道,反正要把张载忽悠到横渠镇去,自己当年为了这种不改变历史事件的事,也干过不着调的事,很有经验了。

当初范仲淹没被贬官,他发现《岳阳楼记》很可能没有了,这可是中国文学史的大损失呀。

因此几次三番的算计,终于把老范忽悠去荆湖南路巡视去了,然后暗戳戳的给岳州知州通气,让他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

虽然没有了序文里的滕子京贬谪这里,但整篇岳阳楼记还是一字不差的完成了。

当初为他奔走的王中正十分不解,暗戳戳的以为自家主子抽风了,可他依然不改,强行把事情进行到底。

现在轮到忽悠张载了,他才不愿半途而废呢,而且这话也不是骗人,在知道张载的抱负后,他也是支持的。

只是如今张载入朝其实干涉不了朝政,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张载应该去礼部或太常寺。

总之还是以学问为主,根本接触不了国家大政。

但几年后就不一样了,观察使虽然清闲了点,但也是实职,干的好了同样有政务的经验能让人闭嘴。

而工部尚书宋痒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两年后将会致仕,到时候接替他的位置,就可以干实务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