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了指对面:能看到哪里?
我使劲看了看,指了指一座大楼。
他:躺下,扎针吧!
我说:要不然我再看看。
他:怕死就说怕死——
我:——扎!
这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扎针,眼睁睁看着一根根银针扎进脑袋里,还是挺恐怖的,我还庆幸幸好刚才没得罪他,要不然他手底下一使劲,不给我扎成白痴了。
扎完针之后,他打开了一个开关,开始通电,这一下子有感觉了。
确实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有一股气流从你的天灵盖往下串,它是顺着一个个穴位走,也就是顺着银针走,一直走到你的足底,然后你就觉得全身上下都暖和了,很舒服。
我那几年因为老在外面喝酒,身体有些虚,天一冷,就手脚冰冷,尤其是脚底,有时候一天都暖和不过来。
所以这么试了试,我对他就信了八分了,觉得这人吧,虽然嘴欠点儿,但是手底下还真有点儿功夫,难怪能忽悠那么多人过来。
等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他给我拔了针,让我起来看看那座楼。
这时候,奇迹出现了。
我当时看得清清楚楚,我只能看到附近一座大楼,但是现在眼前一片雪亮,就像以前是隔着雾看东西,现在这层雾气散了,看得真真切切。
我近视好多年了,除了戴眼镜以外,好久没见过那么干净的世界了,忍不住称赞他医术高,再三感谢。
他却鼻子里冷哼几声:你扎一次没用,三天后,就成了老样子了。
我赶紧问他:那要扎多久才根治?
他说:起码要一个月。
我说:那我就扎一个月!
他懒洋洋地说:我下个月要去拜佛了,以后再说吧。
我惊讶了:那我怎么办?
他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跟我有关系吗?
我:……
后来我再也没去过他那儿,我想好了,要是再去那里,我一定带林老师去会会他,想必一定会有场恶战。
再讲一个很牛逼的大国医的故事。
这个老中医差不多是国内最牛逼的中医了,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国内仅有的三十个大国医之一。
哈,咱们不说那么多头衔了,就说了,他是中央保健小组的,就是给那几个老人家看病的。
是的,那几个老人家也是看中医的,因为中医讲究调理,用药也比较柔和,对身体更好。
我讲医院鬼事时,讲过他的故事。
就是说一个将军下车时,被石子硌了一下,后来老觉得足底疼,不能沾地,但是西医完全检查不出来,后来就去找他,他用银针扎了几下,那将军就没事了,当时就可以下地了。
这件事情是真的,因为我当时就在现场。
那时候,一些养生伪书比较火,像《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好多都是胡说八道的。
我当时有个朋友,他姓陈,觉得这块儿市场不错,就想拉着我大干一场。
这个朋友,就是昨天《护身符》故事里提到的那个浙大硕士,当时我在故事里说“我们想做点儿小生意,拉点儿投资”,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哈哈哈。
当时那个投资人,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
原来这个大国医,膝下有个女儿,平生最是疼他女儿,所以要想找他出书,就必须要搞定他女儿。
他女儿怎么搞定呢?
他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法子,说他女儿的老公,也就是大国医的女婿啊,是一个类似浪子燕青这种人物,平时最爱结交江湖好汉,只要能拿下他,那就没问题。你看,这就是红三代和咱们普通人的区别。
红三代们看事情啊,都是一条线,这条线上有什么人,有哪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条线上的关键点又有哪几个,这么一拎起来,就是一长串,清清楚楚,整整齐齐。
经过他的指点后,我们就慕名拜访了小乙哥,酒罢之后,大家各诉衷肠,并且再三表达了对小乙哥的仰慕之情,最后才说了事情。
小乙哥很豪爽,他大手一挥:没得问题!
第二天,我们就去了老国医家,正好碰到给将军治脚那一幕。
开始时,我们还有些忐忑,毕竟咱们国内嘛,手艺人都讲究留一手,这次相当于让老前辈把吃饭的家伙掏出来了,人家哪能同意?
没想到,老国医反而比我们豁达,他告诉我们,国家以前评选过什么大国医,算上藏医、蒙医,各种老中医,也就三十个人吧。
中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家都留一手,你留一手,我留一手,最后不三不四,传承给断了。
所以他们非常担心,等他们几个老东西一死啊,这中医就彻底完了!
所以他们就搞了个君子协定,就是大家的徒弟互相教,他女儿跟藏医学习,而藏医的传人跟他学习,谁也别藏私了,这样才能把真正的中医给传下去。
但是他也觉得很难,自己老了,老眼昏了,还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那一天。
所以我们想出版他的书稿,他是很欢迎的,但是老人家是用毛笔写字,他写了很多笔记,都是毛笔竖写的,很难辨认,他自己精力不济,没法重新整理,所以这个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当时很感动。
说话间,我发现他的头发有些特别,外面是白色的,发根那里是黑色的。我有些奇怪,要是染发的话,应该是发根是白色的,发梢是黑色的才对。
老人家哈哈大笑,说他的黑发重生了,还给我们张开嘴看,说他光秃秃的牙床也长出了新牙,他自己也觉得很神奇。
老人热情邀请我们在他家吃饭,他住在一个小院子里,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当时扁豆熟了,他请我们吃的扁豆炸酱面。
我当然要问他,如何看待养生?按照中国人的体质,吃什么对身体好呢?
老人没用套话敷衍我,而是想了想,告诉了我三点。
他说,首先啊,尽量吃当地的当季蔬菜、水果,因为从中医看来啊,这些蔬菜、水果都是跟着不同地域生出来的,中国太大了,有的地方酷热,有的地方极寒,有的地方潮湿,有的地方干燥,中医讲究因人而异,其实因人而异最简单的,就是吃当地的当地蔬菜和水果。
所谓阴阳调和了,阴极阳生了,其实都在这些水果蔬菜里了,燥热之地的果树补湿气,寒冷的地方补阳气,咱们中医讲究顺天意而行,最大的天地就是这个世界了,相生相克,很有意思,就像新疆燥热干旱,却出最甘甜的水果,就是这个意思。
好多人追求反季节食物,追求各种海外食物,这个不对,对于养生也是大忌。
第二点,他说,中国人的体质偏弱偏阴,所以炒菜时,可以稍微多放一些姜。生姜性辛且温,生于春夏,收于秋冬,符合天道,是补阳气的好东西。而且姜和辣椒、葱蒜不同,它是横着长的,所以它进入人体后,会“横”着走,走到五脏六腑,最为暖人,不辣椒这种直来直去,吃多了也受罪。
第三点,他说,没有当季水果时,就吃苹果。老祖宗说过,苹果性味甘凉,补脑补血,这是益心气的,这东西不值钱,你们年轻人看不上,其实在我们中医看来是,它才是真正的水果之王。
这个老人很和蔼,他夫人也很亲切,不停给我们盛饭,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传说中的大国医。
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有没有神医,如果有的话,应该就是他这样的吧。
不过后来结果不大好。
针对老人笔记的问题,我们专门在中医大学招了两个博士生,结果根本不行。
这么说吧,他们学校的校长,还是这个老人的学生,他们哪有本事整理?
所以很遗憾,这个事情一拖再拖,最后就黄了。
后来这本书换了好多家出版社,都没能出版,最后有一家小出版商和小乙哥联系,找了几个高职毕业的学生,几个月就攒出来了这本书。
那本书,我也买了一本,谬误之多,令人发指,书上打着老人大大的名字,真是让人特别心堵。
好多事情,其实你也知道,并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不够用心,但是最后看到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结局如此惨淡,还是挺让人遗憾的。
我们找老国医时,是2010年,我记得很清楚,老人家刚过九十岁生日没多久。
一晃儿,八年过去了,老爷子今年九十八了,好在他依旧身体健康,能吃能喝,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不过,还是要道歉,虽然是一个迟到了八年的道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