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张让?吕强也
可以说,张让的这些举动从根本上已经开始与十常侍中的其他宦官产生了分歧。
赵忠等人怒视着前些时日还在把酒言欢,好不快活的同僚,名义上的十常侍之首,现在却是变得义正言辞似的,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反驳。
张让的话,倒是让刘宏也是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平日里,阿父从来没有用这样的口吻与我相谈。
就连那双眼睛里,此时此刻,也是尽显忧虑。
此情此景,刘宏不由得想起来一个人。
吕强。
倒在黄巾起义爆发后的一日。
那一日,就连刘宏都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做错了一些事。
吕强者,少时入宫,历任数位皇帝,由小黄门迁中常侍。
以性格刚强出众,素有直言进谏之说,刘宏每每有过错时,都是吕强在背后默默擦着屁股。
但是,人呢,总归是记着眼前的一切。
刘宏是个念旧的人,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升起愤怒之火。
吕强便是被这股无名之火席卷,最终倒下。
说起来,吕强的死,与十常侍脱不了干系。
在黄巾起义的前戏,实际上已经有了些许前兆。
在那些士人们争先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举措时,唯有皇宫内好似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吕强,善于观察时事,当他发现黄巾起义的苗头时,第一时间就急忙进言刘宏。
奈何刘宏迷之自信。
吕强的谏言中,所触及的利益集团极为庞大,十常侍被卷入其中。
吕强的话语权也不算低,在一众中常侍中,刘宏多有宽待,以至于其他中常侍听闻后,赶忙从九州各地召回各自的官员亲戚,怕的就是刘宏采纳了吕强的建议。
过了一些时日,发现刘宏并未有所举动,于是,在经过连夜商讨后,十常侍联合在一起。
昼日便上书刘宏,言辞间尽显吕强的不法之举,污蔑吕强亲族占据显要,贪官污吏甚多。
吕强闻之,愤而吐血,最终忧愁过度自亡。
一看吕强死了,十常侍们却又做出一番假惺惺的态度出来,前往吊唁。
至于追查那些亲族,刘宏及十常侍们都十分默契的不再提及这些事。
反正对他们来说,多管闲事的主人公已经身死,那些人终究是掀不起风浪的。
吕强虽死,但留下的那些话都被其刻意录在书中,特意遣人交由刘宏,以其观之。
在黄巾起义彻底爆发后,刘宏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有两人。
一个乃当朝太尉杨赐,其多善言,每每进谏使刘宏生起烦躁之心。
另一个便是中常侍吕强,刚而犯上的吕强可以说是中常侍中的一股清流,人虽死,但留下的那些东西却让刘宏颇为感慨,时而在悔恨为何会让这样的人才从自己手上死去。
今日,却又得见中常侍张让,刘宏依稀好似从其身上看到了昔日吕强之影。
“阿父今日之举颇似吕卿。”
听见刘宏的语气渐渐低落,张让也想起了昔日同僚,吕强,这位一直让人讨厌的中常侍。
现在,自己好像正在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就连陛下,都说出这样的话来,张让也不知这样做是好是坏。
但最起码,张让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并没有那么黑了,隐约间有了一丝光亮。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浪子回头吧。
张让骨子里其实并不算坏,在谋划陷害吕强的行动中,张让一直游离在最外围,既不参与也不远离。
对他而言,十常侍俱为一体,无论其他人做什么,总是会打着他的旗号,这一点,他比谁都看的清楚。
赵忠等十常侍眼见陛下似乎有被说动的迹象,连忙开始进行狂轰滥炸,讲的就是一手以火力覆盖。
刘宏被他们吵得耳根子实在是有些烦躁,挥挥手将他们都给清走。
他现在想一个人静一静,这连日来的各种事情,已经让他这个大汉天子有些心力交瘁。
他并非世人口中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主。
在这种局势下,刘宏以幼龄从河间起解渎之国,龙飞九五之尊,本身就是在大厦将崩之时硬生生的给拉了回来,再进行各种举措挽救。
本身就已经肯定了他的功绩。
但人终究是喜欢享受的。
打了一辈子政治上得仗,刘宏想要享受享受,自然会有人上赶着。
身为大汉天子,这个身份已经代表了一切,只要伸手,有什么是他得不到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没人不会被腐化,只能说习惯了高压下的刘宏,一旦得到解放,这股积压已久的情绪会得到难以想象的释放。
吕强,正是倒在了这样的情绪之下。
至于杨赐嘛,终究是出自弘农杨氏,这位得到项羽血肉五分之一的家族,终究是成长到了参天巨物的级别,刘宏也不能以寻常法理处置。
回想起这些日子里,出现的各种人或者事,一向喜欢比较的刘宏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
关于卢植这个人,刘宏是知道的。
那些中常侍口中的污言秽语,不用想,也只是因为卢植平日里总是以士人清流自居,与他们始终处于对立阶段,故而趁此机会才落井下石。
刘宏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早就融会贯通了,制衡一道,刘宏有着出人意料的天赋。
皇权,宦官,士人,乃至外戚。
可以说,没有人能在刘宏的手上讨到一丁点的好处。
这一点,在昔日的窦太后,及皇后宋氏,又或是宦官曹节,乃至士人中的顶流,太傅陈蕃等人身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卢植只是被卷入到了一场没有硝烟中的战斗而已。
但卢植得身份,却使得他必须要在这其中做出一个取舍。
为了平衡几方势力间的差距,刘宏需要改变常规的打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