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嘉禾用力地点了点头,说道。
“好啊,真好。”邵勋忍不住把孙子又抱了过来,道:“今日是看钓鱼还是猎鹿。”
“我要看钓鱼。”
“好,依你。就在这天渊池垂钓。”
邵裕也找了张马扎坐了下来。
父子祖孙三人难得地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时光。
******
八月一晃而过,重阳已近在眼前。
左髦、索绥二人同登芒山,体味佳节。
当然,他俩的心思并没有放在这上面,所谈论的也多是与重阳无关的军政大事。
“索公倒是好兴致,没去吊唁下你亲家?”左髦问道。
“去过了。”索绥看着远方的旷野,说道。
他有一个庶出的小女儿嫁给了前右金吾卫将军、散骑常侍黄彪之子黄虔。八月之时,黄彪因病去世,他上门吊唁了。
见索绥兴致缺缺,不怎么想废话的模样,左髦便问道:“燕王何在?”
“在府中居丧。”索绥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回道。
“齐王得天子诏,转任平州刺史。明年二月赴任,故今岁腊月会回京,不知……”左髦试探道。
索绥沉默片刻,道:“还得看燕王殿下的意思。”
“此是自然。”左髦笑道。
索绥犹豫片刻,问道:“齐王封建之事难道已经定下了?外间没什么风声啊。”
“你知我知便行。若胡乱传扬,怕是要被抓进黄沙狱。”左髦开了句玩笑。
索绥点了点头,然后又好奇地看了左髦一眼,问道:“你莫不是真要去平壤?”
“平壤又不差的。”左髦说道:“乐浪王氏自汉以来便是名门,英才众多,文风鼎盛,正好去结交一番。”
索绥无语,不过也没法反驳。
乐浪王氏自称先祖是汉时为避诸吕之乱跑过去的王仲,祖籍琅琊。至后汉初年,已然逐渐起势,王闳杀王调,献乐浪,爵封列侯而辞之,汉光武奇而征之。
其子王景又是后汉初年著名的治河专家,当过徐州刺史。
王景之后虽再没人当过州刺史一级高官,但太守、县令以及其他朝职却也没断过。
真论起来,比前汉年间发配到敦煌的索家差很多吗?
别人都可以反驳乐浪王氏的门第,就索绥不能,因为这两家的境况很类似。
“乐浪终究差了些,土人比敦煌还多。”索绥叹了声,道。
“慢慢来,总有进益的。”左髦说道:“再者,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去了乐浪,焉知我左氏不能如乐浪王氏一般,成为一地郡望么?”
“你左家在文业上的名气已经够大了。”索绥摇了摇头,道:“也罢,待齐王回来再说吧。不过也别太张扬,被人看到了,多番非议,总是不美。”
“君过虑了,天子巴不得看到齐王、燕王亲近呢。”左髦说道。
索绥点了点头,本不想再说了,却补了一句:“你将来别后悔就好。”
“绝不后悔。”左髦信誓旦旦道。
当然,说这话时心中其实也是有点打鼓的。
在幽州时,他奉齐王之命,派了一支商队前往乐浪、带方二郡,名义上是去买皮子、海货,实则兼有打探地方的任务。
商队回来后,对乐浪王氏好一番吹嘘,说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接待。这家人府第有数顷之大,还圈占了不少山林,以土人为部曲庄客,为其打猎、耕作、捕鱼。
王氏子弟文风不辍,族中藏书数千卷,有些甚至是汉末以来中原少有的孤本残卷,本身开办了一个私塾,教授本族子弟外,还让土人进来学习,在当地名气很大。
王家女子知书达理,堪为良人,便是在中原也不差了。
说得很好,但左髦听出了一个致命点:乐浪郡就这么一家上得了台面的士族。
但事已至此,还能如何?反正他宁为鸡头,不想当凤尾。乐浪郡难道还能比江南的某些地方差?可不见得。
扬江交广四州的不少郡,连一个上台面的士族都没有,连乐浪郡都不如。
再者,乐浪王氏从前汉诸吕之乱开始到现在,传了多少年了?
中原的战争影响不到他们,就连卫氏朝鲜都大量任用王氏子弟为官。两汉交替,一声令下,以郡降附,强如汉光武也得列侯拉拢他们。
便是高句丽一度拿下二郡,也没有让王氏覆灭。
一部分族人退入平州,投靠慕容廆,一部分则留在当地,高句丽权贵甚至还想和他们联姻。
比起中原覆灭的大族,不知道强了多少。
对,左髦的思路就是这么“奇特”,他觉得边边角角最安全。在当地当了“鸡头”,谁来了都要拉拢,富贵不倒。
左、索二人谈完正事后,便默契地转移了话题,聊起了风雪月,及至天色渐晚,方才尽兴告别。
(本章完)